暂无内容
-
2019年09月
出版
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演进。第一部分,中国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结合点的历史演进,主要介绍了自中国化进程开启以来,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不同时期,阶级斗争、纯粹公有制与计划经济的制度结构、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先后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主要结合点。第二部分,中国化进程中的现代性个体价值启蒙,系统分析中国社会现代化思想启蒙如何经历反复、步步深入,最终在各方面条件日益具备的基础上推进到今天现代性个体价值启蒙阶段。第三部分,公民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性价值维度,从公民权利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40年的历程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阐明公民权利的有效确认与实现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公民权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性价值维度。第四部分,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当代意义是什么。
-
2019年09月
出版
本文第一部分围绕中国共产党本质上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这一问题展开,介绍了何谓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治党逻辑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理路。本文第二部分针对执政党的决策逻辑这一研究对象展开,阐述了“从群众中来”与执政党决策形成的逻辑、压力型体制与执政党决策执行的逻辑、民主参与体制的健全与执政党决策逻辑的调适。本文第三部分论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生死伦理”,从生死伦理的普遍建构与革命“集体行动困境”的破解、生死伦理是共产党人领导合法性的重要支撑以及生死伦理是民族救亡启蒙的必然要求三个方面概述了生死伦理在革命年代的特点与意义。本文第四部分介绍了党与民众各具不同的角色定位,存在不同的契约类型,概述了领导党与人民之间的道义性契约、执政党与公民之间的法理性契约以及道义性契约与法理性契约的差异与结合。
-
2019年09月
出版
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经济发展的动力转变:从权利主导走向公民经济权利驱动,介绍了权利直接干预经济的消极作用、规范市场经济以公民经济权利作为有效支撑、公民财产权与经济自由权的进一步确认与保障三部分内容。本文第二部分论证了中国特色广义民主论,概述了广义民主论的框架内涵、从广义民主论看中国民主发展成就以及从广义民主论看中国民主发展趋向三部分内容。本文第三部分论述了培育社会与保卫社会:中国社会建设的双重使命,概述了培育社会:现代社会结构与社会自治机制的逐步生成和保卫社会:抵御权力与资本的“殖民化”两部分内容。本文第四部分阐述了现代性语境中“法的信仰”,介绍了法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权利要求、法的信仰的内涵以及法的信仰作为一种整体性的现代社会机制。
-
2019年09月
出版
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主体维度,概述了执政党、学术精英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应如何作为以及人民群众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本文第二部分阐述了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的民主机制,论述了当前思想解放讨论的局限性、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的最终根据与动力在于更好地实现公民的利益以及建立健全民主制度是实现思想与时俱进的长效机制三方面内容。本文第三部分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需深化研究的三大问题,即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以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关系问题。本文第四部分论证了哲学视域中的“实事求是”,介绍了实事求是在实践观上意味着要明确实践相对于理论的优先性、实事求是在认识论上意味着对人类理性局限性的明确承认、实事求是在主体论上要求充分尊重民众的主体地位以及实事求是在反映论上意味着要重视改革应然逻辑与实然逻辑的差别四方面内容。
-
2022年11月
出版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历史就是党领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能够实现中国化,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主体层面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领导力量,在实践层面确立起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遵循,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伟大意义。
-
2022年11月
出版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再认识:在社会主义内在本质问题上,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是“功能论”,即主要从社会主义应该具有的功能———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角度来把握社会主义的深层规定性;在社会主义外在形态上,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已经非常清楚地强调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一种“世界历史性的存在”,而这一思想过去为我们所忽视;在社会主义实现路径上,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逻辑,新的社会因素已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产生,将经过一个相对和平而漫长的自发过程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则应呈现为一个自觉从“现实的人”出发,从现有前提和条件出发的现实运动过程.
-
2022年11月
出版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民主话语又经由大量西方政治学、法学理论等的译介在国内流行开来,国人较长一段时间内基本扮演着单纯学习者、被动承受者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民主话语及其内含的价值与思维影响极深,甚至内化为某些人的无意识。这样一个过程尽管有助于打开视野、吸纳提高,但一定程度上也不可避免地导致部分群体精神被殖民化的问题。在此意义上,当前中国民主话语建构进程中尤其需要对西方民主话语进行一番彻底的反思批判,对中国自己的民主实践进行一番总结提升。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此已展开相关研究,本文也是在此方面的一个探索与尝试。
-
2022年11月
出版
本文将按照政治前提、经济基础、制度保障和价值表征四个方面来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现代化这一历史使命的承担及其进程,最后落脚于对政党推动型现代化特点的分析总结。
-
2022年11月
出版
根本而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正是这一政党特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任何类型政党的显著区别。所谓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宗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致力于对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最终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积极促进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强烈历史主体意识和责任担当情怀的政党类型。只有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特质,才能更为透彻准确地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及内涵。本文试从这一视角对此问题予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