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
-
2024年12月
出版
劳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互动交往的过程。劳动使人成为人,劳动造就了人的世界,劳动的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离不开劳动。劳动伦理思想是马克思思想体系的有机构成,是马克思思想体系内在逻辑的立足点。正如俄裔美籍马克思主义者杜娜叶夫斯卡娅指出的:“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即从生产过程本身的劳动活动开始,又以这种劳动活动为中心。”
-
2024年12月
出版
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高歌猛进的大背景下,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基础上,资本在社会的统治地位逐步确立,商品交易规则成为整个社会的基本规则,新兴的资本主义伦理取代封建伦理,成为社会的主体伦理构架的状况下,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伦理现实进行反思批判,追求理想的共同体社会伦理中形成的。马克思的劳动伦理思想从理论上源于古希腊的劳动伦理,是对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伦理、德国古典哲学的劳动伦理、空想社会主义劳动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2024年12月
出版
马克思伦理学和西方历史上的伦理学比较内在的质的区别是什么?要回答这一问题还需要回到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伦理学是追求善的学问。伦理学要回答什么是真正的善,善的品德是什么,如何做到行为上的善。而这些又和对人之为人的本质的理解分不开。西方思想的基本传统是人是理性的,马克思则从社会实践、现实的人出发去理解人的本质。马克思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是建立在劳动基础上的伦理,这和建立在理性原则上的西方伦理思想家们的伦理有质的区别。
-
2024年12月
出版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展示出,在商品交换、资本增值的社会条件下,货币资本的拜物教就会存在,人性的异化和受压迫都不能得到解决。马克思就此思考,试图找出一种人类社会的不同形态,能够摆脱人的剥削和压迫,为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提供动力。在这种社会中,人性的实现走上了理想的途径。
-
2024年12月
出版
突破劳动异化实现劳动解放,从而实现人的解放是马克思劳动伦理的追求。以往的历史忽略了物质生活的历史,在对伦理的探讨中主要是主体的道德伦理、德性关注。
-
2024年12月
出版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要建立以正义为核心的秩序以代替西方功利主义传统与价值追求,主张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原则、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的差别原则、机会的公平平等原则的社会。马克思的劳动伦理精神所蕴含的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所体现的对共同体和个体关系的辩证认知、所蕴含的对于劳动者生活权利的现实保障及对正义追求的精神,在新时代有重要的意义。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继承、发扬马克思劳动伦理的基本思想方法,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针对市场经济下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我们以人民为中心,要建立以劳动伦理为核心,崇尚劳动,在劳动中实现人的本质,实现自我,在劳动中把个体和整体有机联系起来的良序社会。以劳动伦理为基础,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建立良好的社会生活秩序,构建理性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秩序,构建非物化的、团结友爱的美好人际关系。
-
2024年12月
出版
人类世界就是一个共同体。人类社会和周围的生存环境、人与自然等构建了一个共同体的体系。在人的世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共同体,如生命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区域共同体等。马克思的劳动伦理精神对于共同体的构建和发展,对于共同体中分工、交往、消费等活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分工的复杂化、人类交往的扩大化,共同体的发展对人类来说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的理论创新,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劳动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之间有必然的联系。新时代,以劳动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