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王伯庆

  • 机构:麦可思公司HR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 简介:麦可思公司创始人与首席专家,《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作者,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常务理事,中国高教学会教育评估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职教学会质量保障与评估研究会副理事长,西财中国教育需求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 图书
  • 文章
  • 2024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
    麦可思研究院 主编 ; 王伯庆 王梦萍 执行主编 2024年06月出版
    《2024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综合分析了2023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揭示了在就业市场总量压力下,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多元化和灵活化趋势。报告基于应届毕业生和毕业中期的跟踪评价,深入探讨了高职生的毕业去向、就业结构、就业质量、职业发展、升本情况、灵活就业、能力达成、对学校的满意度等多个维度。首先,报告显示,面对毕业生规模的新高和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2023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趋向灵活化和多元化。灵活就业比例增至9.2%,特别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形态就业创业比例显著增长。毕业生就业重心进一步下沉至地级城市及以下地区,占比接近70%,特别是在基层医疗和乡村治理领域。专升本比例趋于稳定,其中20.7%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教育与体育大类、财经商贸大类、电子信息大类毕业生的专升本比例较高。其次,报告深入分析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职业发展状况。2023届高职毕业生的月收入水平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平均月收入达到4683元,超过城镇居民月均可支配收入。制造业产业链集群,尤其是装备制造、化工和能源领域,显示出薪资优势。铁道运输、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在中期职场月收入排名靠前,而航空机械/电子类职业的初始月收入最高。民营企业/个体为毕业生提供了较大的薪资增长潜力,毕业三年后薪资涨幅接近70%。再次,报告聚焦于工程技术领域行业特色高职院校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两类主体,深入分析其人才培养与重点产业、社会民生重要领域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在工程技术类行业特色院校中,交通类、建筑类、铁路类院校需更加注重合理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以适应行业需求的变化。电子信息类、机电类、交通类院校的培养环节需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新要求,特别是其开设的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设置与产业发展要求仍不匹配,教师教学、教材建设、产教融合方面也需有针对性地完善。最后,报告指出,随着出生人口的持续下降,学前教育领域面临师资供大于求的挑战。学前教育专任教师中专科学历者占比58%,而近年来学前教育专业高职毕业生在该领域从教的比例下降了10.2个百分点。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学前教育需求差异较大,乡村地区学前教育生师比偏高,资源配置需进一步均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需更好地实现规模优化与质量提升并重,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与授课环节,注重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学前教育教师的岗位任务相结合,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岗位所需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 2023年高职毕业生就业发展趋势与成效
    2024年06月 出版
    面对就业市场的总量压力,2023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趋势呈现多元化和灵活化。灵活就业比例增至9.2%,特别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形态就业创业比例显著增长。毕业生就业更倾向于选择地级城市及以下地区,占比接近70%,特别是在基层医疗和乡村治理领域。随着装备制造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创新型数字技能人才需求上升,中小微民企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增强,五年内就业比例提升了4个百分点。行业特色院校需加强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与新兴产业需求的匹配度,尤其是在电子信息大类专业。同时,学前教育领域因出生人口下降面临师资过剩问题,需调整培养规模并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 2023年高职生毕业去向分析
    2024年06月 出版
    2023年高职毕业生在毕业生规模创新高和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双重压力下,就业观念趋向灵活化和多元化,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比例上升,专升本比例趋于稳定。总体来看,高职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88.9%)较上届有所提升。专业方面,生物与化工、能源动力与材料、装备制造大类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位居前三,分别为91.3%、91.2%和90.7%。不同地区间存在差异,东部和中部地区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较高,分别为90.3%和89.3%,东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集聚且民营经济活跃,中西部地区伴随着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以及乡村振兴的推进,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多支撑。
  • 2023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结构分析
    2024年06月 出版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更多高职毕业生下沉至基层医疗、乡村基层治理等领域就业,2023届高职毕业生在地级城市及以下就业的比例已接近70%。东部地区以其产业集聚和较高的薪资水平,吸引了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就业,占比高达50.4%。与此同时,建筑业需求疲软,而装备制造业及其上游领域对创新型数字技能人才的需求稳步提升,特别是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等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增长明显。此外,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其中71%的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毕业生在中小微企业就业比例达到66%。专业预警分析揭示了新能源汽车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等专业因市场需求增长而成为绿牌专业,而法律事务和小学教育等专业则因供需矛盾被列为红牌专业。
  • 2023年高职毕业生收入分析
    2024年06月 出版
    2023届高职毕业生的月收入水平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平均月收入达到4683元,超过城镇居民月均可支配收入。制造业产业链集群,尤其是装备制造、化工和能源领域,显示出薪资优势。产业链高度集中的长三角地区薪资水平领先。铁道运输、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在中期职场月收入排名靠前,而航空机械/电子类职业的初始月收入最高。民营企业/个体为毕业生提供了较大的薪资增长潜力,毕业三年后薪资涨幅接近70%。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应综合考虑薪资、职业发展潜力及个人职业规划。政策制定者需关注区域和城乡发展差异,以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
  • 2023年高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分析
    2024年06月 出版
    2023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提升至78%,与本科生就业满意度持平,这一上升趋势反映了就业指导和政策支持的有效性。数据显示,体制内稳定工作领域、涉农、新媒体文娱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就业满意度较高,而传统工业和服务业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在地域上,东部地区的就业满意度保持领先,东北地区紧随其后,两者差距不断缩小。值得注意的是,新一线城市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快速提升,已追平一线城市,这与新一线城市的产业发展和人才吸引政策密切相关。薪资水平依然是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最看重的因素,但工作环境稳定性、工作与生活平衡性等方面也是影响就业感受的重要因素,在选择工作时需综合考量。
  • 2023年高职毕业生职业发展分析
    2024年06月 出版
    2023届高职毕业生在职业发展方面面临市场压力与个人职业期待的双重影响,专业相关工作选择比例有所波动,小幅下降至61%。尽管如此,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保持稳定,但因薪资福利和工作压力离职的比例上升。毕业三年后,“双高”院校毕业生在晋升方面略占优势,晋升比例为58%,比非“双高”院校毕业生高出4个百分点。医药卫生大类的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持续保持最高,而电子信息大类毕业生的相关度较低。毕业生离职的主要原因是对更高薪资福利和个人发展空间的追求,其中46%因薪资偏低离职。
  • 2023年高职毕业生专升本分析
    2024年06月 出版
    2023届高职毕业生专升本趋势稳定,其中20.7%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特别是教育与体育大类、财经商贸大类、电子信息大类毕业生的专升本比例较高,均达到或超过23%。毕业生选择专升本主要是为了想去更好的大学和改善就业前景,分别有32%和25%的毕业生基于这两个原因做出选择。尽管学历提升在短期内对经济回报的影响不明显,毕业三年后学历提升人群与未提升人群的月收入基本持平,但学历提升显著提升了从业幸福感,学历提升人群的就业满意度比未提升人群高出4个百分点。
  • 2023年高职毕业生灵活就业分析
    2024年06月 出版
    2023届高职毕业生中,选择灵活就业的比例上升至9.2%,这一上升趋势反映了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和就业市场的多样化。灵活就业包括受雇半职工作、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其中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月收入和就业满意度分别为4989元和85%,均高于高职毕业生平均水平。然而,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在教育领域的占比下降,而文体娱乐产业和零售业成为新的热门选择。尽管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比例随时间增长,但创业成功率不高,多数创业者在三年后退出,主要挑战包括资金短缺和缺乏管理经验。因此,学校和政策制定者需要提供更多支持,包括实践教学、创业指导和资金援助。
  • 2023年高职毕业生能力分析
    2024年06月 出版
    2023届高职毕业生在基本工作能力方面稳步提升,能力满足度从2019届的85%增长至89%,反映出高等职业教育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效。毕业生对于理解交流、逻辑思维、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能力达成评价较高,但电脑编程能力的满足度相对较低,这表明数字技能的培养需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的素养提升在理想信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表现突出,但数字素养和工匠精神方面的提升效果较弱,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中给予更多关注。此外,终身学习能力的满足度相比其他能力偏低,学校应加强学习方法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2023年高职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分析
    2024年06月 出版
    2023届高职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持续提升,达到93%,反映出学校在教育服务和质量上的成效。毕业生对教学满意度上升至93%,特别是“双高”院校的满意度达到95%,显示了教学改革的成效。然而,毕业生认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时效性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电脑编程等数字技能的培养。核心课程满足度评价从2019届的81%上升至90%,师生交流频度在“双高”院校略高于非“双高”院校。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提升至91%,求职技能辅导效果评价最高。校园设施满足度持续提升,支撑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