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徐爽

  • 机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研究所
  • 简介:

    日本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JAIST)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服务科学、知识管理。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科技创新政策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研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部级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多项。公开发表CSSCI期刊论文《日本科技基本法设立以后科技政策的演变研究》《创建科学城过程中如何防止“筑波病”?——日本筑波科学城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及启示》,公开发表中文期刊、日文期刊、英文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10余篇。

  • 图书
  • 文章
  • 中国首都发展报告(2024~2025)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组织编写 ; 贺亚兰 主编 ; 陆小成 执行主编 ; 何仁伟 刘小敏 贾澎 徐爽 副主编 2025年06月出版
    《中国首都发展报告(2024~2025)》分为总报告、“四个中心”建设篇、绿色低碳发展篇、首都都市圈篇、国际经验篇,重点研判2024~2025年首都发展的主要成效、基本现状、重点难点,注重学术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相结合,基于专业视野从不同维度提出新时代中国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本书创造性地构建了首都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经过指标体系测评,2010~2023年,首都发展指数、城市发展指数和首都与城市协同发展指数均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首都在自身发展、城市整体发展、首都与城市协同发展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质量逐步提高,整体朝着积极向上的轨道迈进。本书评估了2024年北京在全国政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上的重要成效。北京加强全国政治中心建设,注重服务保障能力提升,擎起了首都功能布局优化大梁,筑牢区域协调发展根基;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国家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京津冀地区协同创新;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升级;加强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成功服务保障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重大国事活动,提升了国际交往承载力,提升了城市文化软实力。北京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发展难题表现为:首都功能重组与资源错配难题亟待解决、基础设施承载力依然不足、文化遗产保护压力较大、文化市场主体创新发展能力不足、公共文化服务尚不均衡、辐射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国际竞争力不足等。“十五五”期间,北京作为大国首都和超大城市,提出未来发展路径与展望。应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动力,持续深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优化首都功能分区,提升政治中心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聚焦核心领域科技成果落地,完善科技体制机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深化国际科技合作;进一步深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科技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水平;进一步优化国际交往环境,提升城市吸引力,增加国际性元素;进一步优化绿色产业布局,调整能源结构,推动北京绿色低碳发展与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进一步推动非首都功能的积极疏解,促进产业、创新、人才的深度协同,加快首都都市圈高水平建设与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学习借鉴发达国家首都在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夜间经济、就业圈层优化、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的重要经验,打造首都现代化的产业集群与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完善首都城乡融合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撑体系。
  • 京津冀与东京湾区产业集群及创新体系比较研究
    2025年06月 出版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协同发展的需求,产业集群和创新体系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因素。京津冀地区与东京湾区分别是中国和日本的两个典型的代表性地区,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产业集群形成和创新体系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报告通过比较京津冀地区和东京湾区的产业集群特性,深入探讨了产业集群发展、科技创新和政府政策等方面的相似性、差异性和相互作用机制。本报告通过比较京津冀地区和东京湾区两个区域的创新体系,提出旨在优化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和创新体系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京津冀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有价值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