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刘小敏

  • 机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研究所
  • 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专业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宏观经济模型构建与应用。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其他重大项目多项,获得北京市调研报告一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1项。

  • 图书
  • 文章
  • 中国首都发展报告(2024~2025)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组织编写 ; 贺亚兰 主编 ; 陆小成 执行主编 ; 何仁伟 刘小敏 贾澎 徐爽 副主编 2025年06月出版
    《中国首都发展报告(2024~2025)》分为总报告、“四个中心”建设篇、绿色低碳发展篇、首都都市圈篇、国际经验篇,重点研判2024~2025年首都发展的主要成效、基本现状、重点难点,注重学术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相结合,基于专业视野从不同维度提出新时代中国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本书创造性地构建了首都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经过指标体系测评,2010~2023年,首都发展指数、城市发展指数和首都与城市协同发展指数均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首都在自身发展、城市整体发展、首都与城市协同发展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质量逐步提高,整体朝着积极向上的轨道迈进。本书评估了2024年北京在全国政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上的重要成效。北京加强全国政治中心建设,注重服务保障能力提升,擎起了首都功能布局优化大梁,筑牢区域协调发展根基;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国家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京津冀地区协同创新;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升级;加强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成功服务保障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重大国事活动,提升了国际交往承载力,提升了城市文化软实力。北京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发展难题表现为:首都功能重组与资源错配难题亟待解决、基础设施承载力依然不足、文化遗产保护压力较大、文化市场主体创新发展能力不足、公共文化服务尚不均衡、辐射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国际竞争力不足等。“十五五”期间,北京作为大国首都和超大城市,提出未来发展路径与展望。应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动力,持续深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优化首都功能分区,提升政治中心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聚焦核心领域科技成果落地,完善科技体制机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深化国际科技合作;进一步深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科技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水平;进一步优化国际交往环境,提升城市吸引力,增加国际性元素;进一步优化绿色产业布局,调整能源结构,推动北京绿色低碳发展与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进一步推动非首都功能的积极疏解,促进产业、创新、人才的深度协同,加快首都都市圈高水平建设与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学习借鉴发达国家首都在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夜间经济、就业圈层优化、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的重要经验,打造首都现代化的产业集群与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完善首都城乡融合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撑体系。
  • 2024~2025年中国首都发展状况与形势分析
    2025年06月 出版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期,首都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2025年是全面检验“十四五”成果、实现战略转型、开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对北京发展意义重大。本报告构建了首都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测评首都发展成效,并具体评估北京在政治、科技、文化、国际交往等领域的建设成效。2024年,北京在政治中心保障、科技创新、文化繁荣、国际交往能力提升及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同时,面临功能服务保障壁垒、超大城市安全问题待破解、科技创新动能不足、文化辐射力欠缺、资源环境约束等挑战。展望未来,北京需加快数字化治理,强化公共安全,推进“四个中心”建设,以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优化文化设施,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和谐宜居之都。
  • 北京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的贡献差异研究
    2025年06月 出版
    绿色技术创新是应对气候变化、推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2024年,北京提出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要求绿色发明专利年均增长10%。本研究基于2000年以来北京绿色技术专利数据,从上市公司和科研院所两个维度分析发展现状、变化规律及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2000年以来北京绿色专利申请与授权持续增长,2018年达到峰值;2019年后实用新型专利显著下降。科研院所与上市公司在绿色发明专利申请与授权方面呈现差异化特征,主要受2018年专利申请政策及北京地方规定调整影响。本报告建议构建系统化的创新发展保障机制,确保绿色创新的持续性;完善科研院所的资助与奖励政策,实施精准资助与长期激励;确保上市公司在绿色发明专利申请上的持续性;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持续增强对绿色交通与建筑节能产业的创新支持,完善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