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宋树理

  • 机构:浙江外国语学院
  • 简介:

    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副院长,教授,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2014年,获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受国家公派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做访问学者。曾入选首批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高层次拔尖人才,浙江省第四期“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现任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青年论坛常务理事,浙江省《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理事。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等省部级及以上课题多项。在《世界经济》《政治经济学报》《海派经济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入选《世界经济年鉴》国际政治经济学最佳中文论文2篇、英译中论文2篇;出版专著《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理论》,参编教材《新编政治经济学教程》。相关成果曾获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青年奖1项,浙江省商务厅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项。

  • 图书
  • 文章
  • 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理论
    宋树理2019年05月出版
    国际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上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度发展。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关系、加剧的国际不平等交换,以及不稳定的国际金融体系等现实问题,有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理论的研究。本书在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条件下,运用数理逻辑方法,分别推导了第一含义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局部均衡”国际价值量表达式和两种含义的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的“一般均衡”国际价值量表达式,并进一步讨论了国际价值量函数在短期内和长期内的变化规律。这既有助于揭示国际生产和国际交换关系中剩余价值的国际转移,也有助于厘清市场和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过程中的作用边界,也就是说,这对于我国在新时代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中,既要重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又要明确市场不能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基本原理,并对培育、提升国家竞争优势,制定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强国战略,推进汇率的有限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
  • 世界劳动、世界市场与国际价值量的决定
    2019年10月 出版
    本文在“国际等价交换”和“世界劳动价值论”两个基本假定条件下,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导方法,提出了不同货币流通制度下两种含义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的国际价值量函数表达式。按照世界劳动总量按比例分配的逻辑,世界劳动总量先是根据第二含义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在出口商品的所有行业之间按比例分配,从而决定行业国际价值量;然后再根据第一含义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在出口商品的单一行业内部按比例分配,从而决定单位国际价值量。而世界市场的有效需求只能通过影响国际价格和出口商品量来影响世界劳动总量的分配比例,进而作用于国际价值量的变化。这对于理解国际贸易政策制定中的市场与政府的边界关系和国际不平等交换机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国际货币、国际价值与汇率决定机制
    2020年02月 出版
    西方主流汇率理论建立在一般均衡理论之上,缺乏应有的劳动价值基础,对应的汇率具有多重均衡性,从而该理论不能深层次地揭示汇率波动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及其演变规律。本文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条件下,数理推导世界必要劳动决定的汇率表达式,并进一步说明汇率是本币或外币国际价值量的国际价格表现形式,本币或外币的国际价值量则是汇率的劳动基础,而汇率的变化要受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国际价值量的共同影响,与本国货币国际价值量变化并不完全一致。
  • 代谢的断裂及修复:农业危机与古巴社会主义有机粮食生产模式的潜能
    2021年02月 出版
    本文运用马克思的代谢方法——借助代谢断裂和代谢修复两个概念——研究与不同农业体系相关的动态交换关系。首先,评价当代资本主义农业,包括美国的有机农业,并说明资本主义农业体制如何在土壤养分循环中内生地产生了生态问题和代谢断裂。然后,讨论在社会上和生态学上合理的粮食体系的希望。笔者调查了注重代谢修复潜能的古巴有机农业模式。
  • 《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理论》导论
    2019年05月 出版
    本文是《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理论》的导论,主要介绍了本书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 国际价值理论研究述评
    2019年05月 出版
    “在世界贸易中,商品普遍地展开自己的价值”,[1]166这才体现了真正的价值性质,“……只有对外贸易才使作为价值的剩余产品的真正性质显示出来,因为对外贸易使剩余产品中包含的劳动作为社会劳动发展起来”,[2]278显然,商品价值在世界贸易中具有了更一般的表现形式,即国际价值,并由比国别社会劳动更一般的社会劳动即“世界平均的劳动单位”[1]614来决定。国际价值理论则是劳动价值论在世界市场上的应用和推广,是解释国际经济运行机理,以及揭示国际资本剥削关系的基石。但是,长期以来,国际价值理论也是学界论战较频繁、创新难度较大的经济领域之一,比如国际价值实体是否存在,国际价值量如何决定,国际价值是否能够实现转形等问题。因此,有必要系统地理清国际价值理论的研究脉络和论战焦点,并归纳总结国际价值研究的主要进展和存在问题,以便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推进国际价值理论体系的系统构建。
  • 国际价值实体的决定
    2019年05月 出版
    从劳动二重性推导国际价值实体的基本性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应有之义。马克思指出,“在世界贸易中,商品普遍地展开自己的价值”,[1]166 “只有对外贸易,只有市场发展为世界市场,才使货币发展为世界货币,抽象劳动发展为社会劳动”,[2]278“真正的价值性质,是由国外贸易才发展的,因为国外贸易才把它里面包含的劳动,当作社会的劳动来发展”。[2]294不难理解,国际价值实体是价值实体的一般表现形式,即为更加社会化的一般抽象人类劳动。进一步讲,马克思也指出,“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次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他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3]553-554也就是“在最后三册中,我只打算作一些基本的论述,而前三册专门阐述基本经济原理”。[3]534换言之,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法则,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世界市场,都是“通行”的。所以,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的修正并不影响国际价值实体的劳动本质及其基本的存在条件。
  • 国际价值量的决定:第一含义世界必要劳动时间
    2019年05月 出版
    第2章讨论了世界劳动决定的国际价值实体,说明国际价值实体是无差别的抽象人类世界劳动即广义社会劳动的凝结或物化,是价值实体发展的一般化形态,所以,国际价值实体既不是虚构的存在,也不是先验的客体,而是生产出口商品的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1]60,是“……人的脑、神经、肌肉、感官等等的耗费。这是一个生理学上的真理” [1]88。以此为逻辑起点,讨论国际价值量的决定与变化。本文先讨论第一含义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国际价值量,即运用统计方法计量的国际价值量,后面章节再进一步讨论两种含义的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的国际价值量。
  • 国际价值量的变化:第一含义世界必要劳动时间
    2019年05月 出版
    在马克思对用于国际交换的单位商品的国际价值量定义式中引入商品生产函数,可以从数学上明确地说明马克思关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地变动,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地变动”[1]53-54的论断不仅适用于国内市场,也可以推广到世界市场。也就是说,尽管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表现出新的特征,但是,商品价值量的变化规律,尤其是“成反比”理论,在国际经济运行中仍然发挥着基础作用。
  • 等价交换的国际价值量形成机理与世界劳动总量的分配
    2019年05月 出版
    第4章讨论了第一含义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国际价值量模型,但是,由于没有同时考虑第二含义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对国际价值量的决定作用,所以,该模型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第一含义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国际价值量不具有真正的社会属性。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是整个社会所有行业平均的无差别的抽象的人类劳动,也就是说,“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1]51“每一个这种单个劳动力,同别一个劳动力一样,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只要它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52而第一含义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国际价值量是世界范围内单一行业生产出口商品所投入劳动量决定的国际价值量,并不是所有行业生产出口商品所投入的劳动总量决定的国际价值量。前者可以称为“局部均衡”国际价值量,后者则是“一般均衡”国际价值量。二是,第一含义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国际价值量不能反映世界市场的必需性。一方面,既不能说明世界市场在国际价值量决定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也不能区分两种含义的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和世界市场在国际价值量决定过程中的不同影响,从而会异化世界市场对国际价值量的应有作用。另一方面,不能揭示世界市场影响的国际价格即国际交换价值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或者说,提出国际价值量与国际价格的关系方程式,阐明国际价值是国际价格的决定基础。本章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条件下,依次推导物物交换经济、金属货币流通经济和纸币流通经济等三种国际贸易模式下两种含义的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的国际价值量表达式。进一步再按照世界劳动总量按比例分配的逻辑,有效区分两种含义的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对国际价值量的不同决定作用,说明世界市场只能通过影响世界劳动量的分配比例来影响国际价值量的变化。并且,无论用何种国际货币来统一标价,国际价值量的表达式只是在国际价格的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别,并不改变其内含的世界必要劳动量。由此说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同样适用于国际生产和交换关系,且可以用来解释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及国际不平等交换等问题。
  • 非等价交换的国际价值量形成机理与世界劳动总量的分配
    2019年05月 出版
    国际价值量的形成机理一直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国际经济领域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本章基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利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模型,建立任意单位出口商品国际价值量与其国际生产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证明无论是从静态的生产过程来看,还是从动态的再生产过程来看,都可以确定任意出口商品的唯一单位国际价值量决定方程。进一步讨论,任意出口商品的单位国际价值量决定方程结合其行业国际价值总量决定方程,可以说明两种含义的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的任意出口商品的单位国际价值量的形成机理,并且可以更加合乎逻辑地解释钻石和水的价格决定、国际不平等交换、陈酒新酒贵贱论等“经济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