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等价交换的国际价值量形成机理与世界劳动总量的分配

作者:
宋树理
出版日期:
2019年5月
报告页数:
66页
报告大小:
1.15 MB
报告字数:
40644字
所属图书:
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理论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第4章讨论了第一含义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国际价值量模型,但是,由于没有同时考虑第二含义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对国际价值量的决定作用,所以,该模型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第一含义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国际价值量不具有真正的社会属性。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是整个社会所有行业平均的无差别的抽象的人类劳动,也就是说,“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1]51“每一个这种单个劳动力,同别一个劳动力一样,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只要它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52而第一含义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国际价值量是世界范围内单一行业生产出口商品所投入劳动量决定的国际价值量,并不是所有行业生产出口商品所投入的劳动总量决定的国际价值量。前者可以称为“局部均衡”国际价值量,后者则是“一般均衡”国际价值量。

二是,第一含义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国际价值量不能反映世界市场的必需性。一方面,既不能说明世界市场在国际价值量决定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也不能区分两种含义的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和世界市场在国际价值量决定过程中的不同影响,从而会异化世界市场对国际价值量的应有作用。另一方面,不能揭示世界市场影响的国际价格即国际交换价值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或者说,提出国际价值量与国际价格的关系方程式,阐明国际价值是国际价格的决定基础。

本章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条件下,依次推导物物交换经济、金属货币流通经济和纸币流通经济等三种国际贸易模式下两种含义的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的国际价值量表达式。进一步再按照世界劳动总量按比例分配的逻辑,有效区分两种含义的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对国际价值量的不同决定作用,说明世界市场只能通过影响世界劳动量的分配比例来影响国际价值量的变化。并且,无论用何种国际货币来统一标价,国际价值量的表达式只是在国际价格的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别,并不改变其内含的世界必要劳动量。由此说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同样适用于国际生产和交换关系,且可以用来解释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及国际不平等交换等问题。

关键词:

出口商品国际价值量等价交换世界劳动总量

作者简介:

宋树理: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副院长,教授,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2014年,获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受国家公派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做访问学者。曾入选首批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高层次拔尖人才,浙江省第四期“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现任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青年论坛常务理事,浙江省《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理事。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等省部级及以上课题多项。在《世界经济》《政治经济学报》《海派经济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入选《世界经济年鉴》国际政治经济学最佳中文论文2篇、英译中论文2篇;出版专著《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理论》,参编教材《新编政治经济学教程》。相关成果曾获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青年奖1项,浙江省商务厅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项。

文章目录
·第一节 两种含义的世界必要劳动时间
·第二节 物物交换的国贸经济
第三节 金属货币流通的国际贸易经济
  • 两个国家——两种出口商品——两种金属国际货币
  • 多个国家——多种出口商品——两种金属国际货币
  • 世界劳动总量的分配
第四节 纸币流通的国际贸易经济
  • 纸币国际价值
  • 两个基本假定条件
  • 单位出口商品国际价值量的决定
·第五节 单位国际价值量的一般表达式
·主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