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刘郦

  • 机构:中国地质大学
  • 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哲学博士,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访问教授。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知识与权力——科学知识的政治学》《科技社会化与社会科技化》《追求公平》等专著。

  • 图书
  • 文章
  • 地学、哲学与社会:走向思辨的地学之旅
    刘郦 刘爱玲 阮一帆 编著 2018年12月出版
    地学哲学及其思辨,是当今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思想史等研究的百花园中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在我国,对地学哲学的思辨一般遵循两条路径。一条是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及其方法论角度,去探讨分析地学思维及其方法。另一条路径是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考察地学自然科学。这两条路径相互作用、相互交叉,近年来逐渐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本书融合了上述地学哲学及其研究的主要思路,精选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及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史等专业自1998年以来的地学、哲学与社会等方面研究的重要成果,对地学科学思想、地学史及其渊源、地学科学哲学、地学科学方法论和地学与社会关系等,做了全方位的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 :  地球科学科学哲学
  • 均变还是灾变:新的科学思想之争及其解
    2018年12月 出版
    在地质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均变还是灾变,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争论话题。19世纪初开始的科学争论中灾变论和突变论为一方,均变论和渐变论为另一方,绵延争论长达一个多世纪。20世纪50~60年代由于新科学事实的发现而产生的新灾变论,掀起了一轮新的均变灾变之争。到80~90年代争论达到顶峰。其中强调灾变或渐变、承认渐变与突变结合的新思想如间断平衡和渐进灭绝等备受关注和争议。它不仅打破了传统的科学方法论格局,丰富了科学思想的内涵,同时还为新的科学思想之争提供了一个合理性的解。地球演化是一个复杂多质的历史过程:局部性的突变表明渐进中有间断;渐进灭绝说明在灾变中有渐进的积累。只有具体地、多样性地看待地球现象和地质事件,兼顾均变论和灾变论,在具体的、局部的场景中把握和分析,才能比较全面和科学地说明地球演化的历史。
  • 地学革命的哲学意蕴
    2018年12月 出版
    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对地球科学及地球灾害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经历了祭祀文化、科学文化与和谐文化三种不同的历史变迁,分别代表着人类宗教情怀的、科学精神的与系统和谐的对地球科学的不同诠释。由此拟说明地球科学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息息关联性,进而探索什么是地球科学的文化研究。
  • 地球科学的灾害学与社会文化的变迁
    2018年12月 出版
    人类社会从产生以来,对地球科学及地质灾害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经历了祭祀文化、科学文化与和谐文化三种不同的历史变迁,它们分别代表着人类宗教情怀的、科学精神的与系统和谐的对地球科学的不同诠释。由此拟说明地球科学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息息关联性,进而探索什么是地球科学的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