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刘爱玲

  • 机构:中国地质大学
  • 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法学硕士。曾任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在《科学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和《自然辩证法通讯》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专著教材5部,代表作有《科学社会学导论》和《绿色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主持完成教育部和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多项。

  • 图书
  • 文章
  • 地学、哲学与社会:走向思辨的地学之旅
    刘郦 刘爱玲 阮一帆 编著 2018年12月出版
    地学哲学及其思辨,是当今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思想史等研究的百花园中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在我国,对地学哲学的思辨一般遵循两条路径。一条是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及其方法论角度,去探讨分析地学思维及其方法。另一条路径是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考察地学自然科学。这两条路径相互作用、相互交叉,近年来逐渐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本书融合了上述地学哲学及其研究的主要思路,精选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及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史等专业自1998年以来的地学、哲学与社会等方面研究的重要成果,对地学科学思想、地学史及其渊源、地学科学哲学、地学科学方法论和地学与社会关系等,做了全方位的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 :  地球科学科学哲学
  • 晚清社会变迁与近代地质学在中国的传播特征
    2018年12月 出版
    本文基于晚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从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因素入手,分析了近代地质学在中国的传播历程。认为近代地质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有紧密联系,具有明显的被动次生特征。
  • 近现代中国地质科学知识增长的特征——基于1936~2006年的文献统计
    2018年12月 出版
    本文对近现代中国地质科学知识增长的过程进行了阶段性划分,揭示了该学科知识增长的两大特征:近现代中国地质科学知识增长呈线性增长和指数增长的交替发展态势;分支学科不断衍生、交叉融合,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学科结构体系经历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科学知识是如何增长的?其增长有什么数量特征,质的飞跃,发展趋势如何?这是科学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们长期探讨的问题。在中国近现代科学发展的历程中,地质科学是发展最快、最早实现建制化、在国际上最早享有盛誉的先行学科,是最合适的研究切入点。笔者对该学科在70余年中的科学知识增长状况做整体研究,以期揭示地质科学知识增长的特点及其趋势。
  • 近现代中国地质科学学科兴趣中心的转移——基于1936~2006年的文献统计
    2018年12月 出版
    本文对近现代中国地质科学发展不同阶段的学科兴趣中心转移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出中国地质科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及其变迁的趋势:学科体系经历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总趋势上与世界地质科学学科体系的发展具有趋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