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王东荣

  • 机构: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
  • 简介:

    高级经济师,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会长。原中共上海市委农办、市农委副巡视员,上海财经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特聘教授。长期在政府部门从事“三农”问题、农村政策、决策咨询和农村改革等研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业现代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农民增收、农业规模经营以及深化农村改革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论述。

  • 图书
  • 文章
  • 上海城乡一体化探索与实践
    王东荣 主编 2018年11月出版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一直在率先研究和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成果。20世纪80年代,上海市委、市政府就明确提出了上海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加快了郊区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工业重点向郊区转移、基础设施重心向郊区转移、经济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战略,使上海郊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21世纪初,上海根据中央要求,积极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研究和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性文件。2015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本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若干意见》,2016年10月,上海市政府又印发了《上海市城乡发展一体化“十三五”规划》。本书旨在梳理总结上海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历程、经验,展望上海城乡一体化的未来走向。
  • 第一节 上海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主要历程
    2018年11月 出版
    上海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但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内涵和重点。
  • 第二节 上海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主要做法
    2018年11月 出版
    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在深化改革中,按照中央精神,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胆探索、大胆实践,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城乡一体化。
  • 第三节 上海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主要成果
    2018年11月 出版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通过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 第四节 上海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主要经验
    2018年11月 出版
    近年来,围绕上海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问题,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动员全市力量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
  • 第一节 新型城镇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18年11月 出版
    城镇体系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规律。长期以来,上海中心城市与郊区经济、社会、产业结构、公共服务等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大城市、小郊区”的城乡二元结构弊端明显。上海郊区的小城镇,都是农业经济社会遗留下来的,沿江、沿河、沿路、沿海岸线而建,成为当地农副产品交易集散地和商业贸易中心。其特点是布局散、能级低、人口少、形不成城镇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和功能定位,1986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并且把城镇化和城镇体系建设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现在,一个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新型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并积累了不少值得总结和借鉴的经验。
  • 第二节 上海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规划布局
    2018年11月 出版
    20世纪80年代,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城乡经济发展规划布局一体化,促使郊区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其主要做法如下。
  • 上海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践
    2018年11月 出版
    上海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经过长时间的不懈努力,目前上海已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整体水平和均等化程度不断提升。
  • 第四节 上海市综合帮扶经济薄弱村
    2018年11月 出版
    2013年以来,上海市委、市政府从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全局高度,把农村经济薄弱地区和低收入农户的帮扶工作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市委书记韩正指出,上海最有基础、最有条件解决好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和居民收入差别方面的问题。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先后赴崇明、奉贤、金山调研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情况,提出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开阔的思路、更因地制宜的举措,加快破解郊区经济薄弱地区的发展难题,进一步提高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力争上海在加强城乡统筹协调、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实现新的突破。市委农办、市农委和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综合帮扶工作的政策意见。新一轮农村综合帮扶工作,是在总结本市以往帮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聚焦重点开展的系统性、综合性帮扶工作。截至2016年底,通过“造血”项目建设的407个经济薄弱村,已获得近34亿元的资产,村均增加资产830万元。本轮帮扶中5个受援区共申报“造血”项目21个,形成物业建筑面积约71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33.8亿元,涉及市级专项资金9.96亿元。此外,38家帮扶单位捐赠资金全部到位,累计捐赠资金10.8亿元。
  • 第五节 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沪郊大地
    2018年11月 出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列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上海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上海有基础有条件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在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方面先行先试,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近年来,上海有关财政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为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做出了积极贡献。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投入结构是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而做出的决定,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支持,上海较好地发挥了财政在支持本市都市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 第六节 上海信息化助推城乡一体化
    2018年11月 出版
    近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充分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积极发挥信息化对“三农”工作的支撑作用,让农民共享信息化建设成果,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加强统筹规划,把信息化服务“三农”工作纳入本市信息化建设全局。在十八大召开后的五年来,在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上海市坚持把信息化服务“三农”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信息化建设全局加以统筹规划。《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面向农村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千村通工程’,统筹建设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拓展涉农信息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和功能;推进镇务、村务信息公开。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建设农产品全程可追溯、农业生产管理等系统,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共享,提高农业管理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