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陈金龙

  • 机构:华南师范大学
  • 简介:

    历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项,出版专著5部,合著多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党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60余篇文章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6项成果获教育部、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培养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等称号,受聘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

  • 图书
  • 文章
  • 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缘起、类型与方式
    2017年09月 出版
    本文重点论述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缘起、类型与方式相关问题。
  • 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历史演进
    2017年09月 出版
    本文重点论述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历史演进相关问题。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纪念
    2017年09月 出版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主义创始人列宁。由于经典作家纪念既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形象的建构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涉及与共产国际、苏联的关系协调,因而成为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重要内容。
  • 十月革命纪念
    2017年09月 出版
    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想成为现实,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制定、道路选择,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话语建构,充分借鉴了十月革命的经验。为彰显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展示十月革命对于中国革命、建设的启迪意义,协调中苏两党两国关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开始纪念十月革命,至20世纪60年代才中止,延续了近半个世纪。
  • 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
    2017年09月 出版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世界无产者、劳动者的节日,五一纪念既关系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的政治动员,也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协调国际关系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主导的五一纪念,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 辛亥革命纪念
    2017年09月 出版
    辛亥革命纪念,民国初年称“国庆”纪念或“双十节”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沿用这些说法的同时,开始使用辛亥革命纪念的提法。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辛亥革命纪念随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而起伏,对于建构革命话语、维护国共两党关系、促进国家统一发挥了独特作用。
  • 抗日战争纪念
    2017年09月 出版
    全国抗战爆发后的第二年,中共即开始抗日战争纪念。1938年至今,主要纪念节点的选择经历了从七七纪念、八一五纪念到九三纪念的演变,纪念方式包括生成纪念文本、召开纪念大会、建构纪念空间等。中共抗日战争纪念对于实施政治动员、协调党派关系、塑造国际形象、保存历史记忆发挥了独特作用,彰显了中共纪念活动的社会功能。
  • 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
    2017年09月 出版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因时局和环境限制,在较长时间内没有组织统一的建党纪念活动。中共建党纪念活动始于共产国际的倡议,1941年后中共建党纪念活动走向常态化,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建党纪念对于建构中共历史记忆、加强党的建设、实施政治动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协调党际关系与国家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 新中国国庆纪念
    2017年09月 出版
    国庆纪念方式一旦成为全民性的节日形式,便承载了国家、民族的诸多功能。新中国成立后,每逢国庆纪念,都举行了各种形式的庆典活动。新中国国庆纪念在塑造国家形象、实施政治动员、诠释中国经验、协调国际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总体评价
    2017年09月 出版
    纪念活动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相伴随,回溯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历史脉络,总结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基本特点,客观评价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历史作用,可为当代纪念活动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