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方力

  • 机构: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 简介: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党组书记、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科院研究基地主任,首都高端智库主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北京高质量发展蓝皮书》主编。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委书记,北京市朝阳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副书记,北京市青年联合会主席,北京市环保局党组书记、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生态与文化建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发表多篇理论文章。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北京高质量发展报告(2021)》获全国优秀新皮书奖。《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比较研究》获北京市第十三届优秀调查研究成果二等奖。出版《首都高质量发展研究》等专著。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前线》等主流媒体发表多篇理论文章。研究成果多次受到领导肯定性批示。

  • 图书
  • 文章
  • 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报告(2020~2021)
    于爱晶姜念云 刘兵 副主编 ; 方力 主编 ; 伊彤 执行主编 2021年12月出版
    本书对《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报告(2019~2020)》构建的区域文化科技融合评价指标体系1.0版进行了完善,形成区域文化科技融合评价指标体系2.0版,并基于2.0版对2014~2018年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指数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基础不断夯实,融合产出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经济社会融合环境持续优化,融合投入总体平稳。通过北京与上海、广东、浙江、天津、四川等六省市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北京文化科技融合水平总体优势突出,同时在文化企业对高新技术的转化应用能力以及文化科技融合的基础和环境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使院线、展演等文化业态发展受到较大影响,但与此同时,线上文化、数字旅游等业态蓬勃发展,“云看展”“云旅游”等新业态不断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文化新业态逆势上扬。一些文化科技企业抓住历史机遇,以创意为引领、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通过应用新技术、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迅速成为国内外文化科技融合领域内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在数字技术的强劲支撑下,文化大数据、数字内容、媒体融合、智慧文旅、数字文博等领域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热点。2020年以来,北京鼓励文化科技融合的政策亮点纷呈,科技创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稳步发展与结构优化,并进一步催生了新业态、新产品。特别是在重点文化产业领域,出现了许多新场景、新模式。“十四五”时期,北京需要进一步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将北京打造成“首善之区”与“创新之城”。一是加强顶层文化战略与政策设计,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快推进多要素深度融合与新业态发展;二是抓住“数字经济”的风口,进一步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运用与集成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是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打造北京文化IP,形成具有北京特色的可读、可视、可感数字文化产品和品牌;四是抓住机遇,加速推动文化服务业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社交化、互动化,推动数字文化产品消费与服务模式的创新与升级。
  • 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报告(2021~2022)
    于爱晶姜念云 刘兵 副主编 ; 刘绍坚 方力 主编 ; 伊彤 执行主编 2022年12月出版
    数字经济是助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2021~2022年,北京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数字经济对拉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整体发展态势持续向好,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本书在《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报告(2020~2021)》建立的区域文化科技融合评价指标体系2.0版基础上,针对部分指标进行了完善,形成区域文化科技融合评价指标体系3.0版,并基于3.0版对2014~2019年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指数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基础不断夯实,融合投入总体趋势向好,融合产出成效日趋显著,经济社会等融合环境显著优化,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持续跨上新台阶。通过北京与天津、上海、浙江、四川、广东等五省市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总体优势突出,但文化基础设施与社会文化基础的构建仍有改善空间,文化制造业的科技人力资源投入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文化产业亟须寻找新的创新突破点。近年来,我国互联网行业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疫情常态化防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北京互联网信息服务不断开创新局面,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取得新成效,网络安全防护水平实现新突破,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线上演出、数字消费等业态实现了较快发展,“云看展”“云上游”等新业态层出不穷,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文化新业态逆势上扬。2021年以来,北京互联网信息服务、创作表演服务、数字内容服务、设计服务等重点领域的一批文化企业抓住北京建设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大好机遇,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数字文娱、数字医疗、新零售、数字创意、数字出版、企业数字服务等细分行业实现了较快发展。“十四五”时期,北京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完善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政策体系;二是增强文化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数字技术等现代技术在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三是深入挖掘文化科技资源,不断丰富和创新产品与服务,积极培育新兴文化市场;四是促进重点产业加快发展,以科技为支撑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集群;五是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断提升北京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