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骆希

  • 机构: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 简介:

    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贫困治理、农村政策。

  • 图书
  • 文章
  • 四川生态建设报告(2022)
    陈美利骆希 副主编 ; 李晟之 主编 2022年06月出版
    生态建设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对深入推进生态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战略新部署。四川是生态资源大省、林业经济大省、物种保护大省,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四川也成为首批国家公园涉及的省份之一,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使命。本书紧扣当前四川生态建设的亮点和着力点,全面呈现四川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前沿性探索。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总报告”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模型)的逻辑,对四川生态环境的“状态”、“压力”和“响应”指标组进行信息收集与分析,对四川生态建设的主要行动、成效和挑战等进行系统评估与总结。2020~2021年四川省生态环境建设态势总体向好,但依然存在区域重点问题突出、部分地区仍有生态短板、多主体参与性有待提升等问题。总报告根据四川省的实际状况提出应分区分类适应气候变化、分区进行生态环境管控、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及加强自然教育培养生态保护人才等具体措施。第二部分“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篇”围绕大熊猫国家公园社会经济发展和管理中存在的自然资源本底不清、经济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单一,以及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中生态护林员队伍建设问题,提出了摸清自然资源本底、开展经营试点,探索集体林可持续利用和多方参与主体协同联动等对策建议。第三部分“全民自然教育篇”聚焦四川全民自然教育实践,探讨自然教育介入保护性社区的居民感知以及全民自然教育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作用机制。2020年四川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全民自然教育”,自然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全民自然教育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新思路,研究发现全民自然教育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未来应持续倡导由以青少年儿童为主的自然教育向全民自然教育转变,因地制宜地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全民自然教育体系;加强自然保护地社区在全民自然教育中的主体性,实现保护地周边社区开展全民自然教育始终服务于生态保护目标,协调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第四部分“生态环境治理篇”围绕四川省水电工程开发区生态环境现状、成都市典型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新形势下四川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立法、成都外环铁路与沿线自然保护地协同管理路径等开展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四川省围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积累了很多典型模式经验,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整体水平不高,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仍面临诸多难点,四川省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立法中应突出地区特色,增强法条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成都市典型湿地总体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为成都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栖息地和食物资源,但对珍稀物种的保护力度与有害物种的管理力度仍需加强。第五部分“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篇”旨在追踪四川省在生态补偿机制、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激励机制以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中的重要进展,提出应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资产持续供给能力,通过造血型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生态产业发展,为其他地区在推进生态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协同发展方面提供参考。
  • 四川省自然教育介入保护性社区的居民感知研究——以绵阳市千佛村为例
    2022年06月 出版
    保护性社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但尚未探寻到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随着自然教育井喷式的增长,保护性社区成为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的友好课堂,不仅能挖掘社区自然特色、科普科学知识、拓展生态多元化功能,还能促进产业的优化与转型、发扬和继承本土文化。而社区居民作为直接相关者,面对新鲜事物的进入,千人千面感知各不相同。本文构建了千佛村居民自然教育感知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使用熵权法计算得到居民对自然教育的感知,研究表明:职业是造成居民自然教育感知差异的重要原因;居民自然教育感知整体处于可持续发展后期准备阶段;被访样本分为敏捷派、犀利派、中立派和盲从派四类,其中敏捷派占比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