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李晟之

  • 机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 简介:

    博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硕士生导师、资源与环境中心秘书长,四川省政协人口与资源环境委员会特邀成员,社区保护地中国专家组召集人。研究方向为国家公园与碳汇经济。著有《社区保护地建设与外来干预》《都江堰——四姑娘山生态走廊绿色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等作品,并连续9年担任《四川蓝皮书:四川生态建设报告》主编,多项政策建议获省部级领导批示。

  • 图书
  • 文章
  • 四川生态建设报告(2022)
    陈美利骆希 副主编 ; 李晟之 主编 2022年06月出版
    生态建设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对深入推进生态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战略新部署。四川是生态资源大省、林业经济大省、物种保护大省,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四川也成为首批国家公园涉及的省份之一,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使命。本书紧扣当前四川生态建设的亮点和着力点,全面呈现四川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前沿性探索。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总报告”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模型)的逻辑,对四川生态环境的“状态”、“压力”和“响应”指标组进行信息收集与分析,对四川生态建设的主要行动、成效和挑战等进行系统评估与总结。2020~2021年四川省生态环境建设态势总体向好,但依然存在区域重点问题突出、部分地区仍有生态短板、多主体参与性有待提升等问题。总报告根据四川省的实际状况提出应分区分类适应气候变化、分区进行生态环境管控、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及加强自然教育培养生态保护人才等具体措施。第二部分“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篇”围绕大熊猫国家公园社会经济发展和管理中存在的自然资源本底不清、经济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单一,以及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中生态护林员队伍建设问题,提出了摸清自然资源本底、开展经营试点,探索集体林可持续利用和多方参与主体协同联动等对策建议。第三部分“全民自然教育篇”聚焦四川全民自然教育实践,探讨自然教育介入保护性社区的居民感知以及全民自然教育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作用机制。2020年四川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全民自然教育”,自然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全民自然教育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新思路,研究发现全民自然教育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未来应持续倡导由以青少年儿童为主的自然教育向全民自然教育转变,因地制宜地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全民自然教育体系;加强自然保护地社区在全民自然教育中的主体性,实现保护地周边社区开展全民自然教育始终服务于生态保护目标,协调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第四部分“生态环境治理篇”围绕四川省水电工程开发区生态环境现状、成都市典型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新形势下四川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立法、成都外环铁路与沿线自然保护地协同管理路径等开展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四川省围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积累了很多典型模式经验,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整体水平不高,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仍面临诸多难点,四川省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立法中应突出地区特色,增强法条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成都市典型湿地总体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为成都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栖息地和食物资源,但对珍稀物种的保护力度与有害物种的管理力度仍需加强。第五部分“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篇”旨在追踪四川省在生态补偿机制、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激励机制以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中的重要进展,提出应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资产持续供给能力,通过造血型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生态产业发展,为其他地区在推进生态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协同发展方面提供参考。
  • 四川生态建设报告(2017)
    骆希 副主编 ; 李晟之 主编 2017年05月出版
    生态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约束,人类任何与自然资源发生交换的社会经济活动都无法逾越自然规律。生态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并与多个领域的深化改革密切联系。本书不仅着眼于系统梳理和总结四川省生态建设的核心内容,并且综合性地选择生态领域与其他重大社会问题的结合点,全面呈现全省生态建设的着力点和亮点。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总报告”运用“压力-状态-响应”的分析框架,对四川省生态建设的主要行动、成效及挑战等进行了系统评估;第二部分“生态扶贫”专题围绕当前重大历史任务脱贫攻坚,从生态建设的视角探寻脱贫攻坚的有效路径;第三部分“绿色发展”专题重点对生态领域森林康养、森林碳汇等绿色产业的发展进行详尽的分析与预测;第四部分“美丽乡村建设”专题从乡村旅游、退耕还林、保护区建设探讨农村发展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的路径与举措;第五部分“自然资源管理”着力于生态管理的制度体系建设,对多个重要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以期为生态建设实践中管理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
  • 2020~2021年四川生态建设基本态势
    2022年06月 出版
    本报告整体上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模型)的逻辑,对四川生态环境的“状态”、“压力”和“响应”三组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指标组进行信息收集与分析,从而形成对四川省2020~2021年生态建设状况的评估。本报告评估结果显示四川省生态环境建设态势总体向好,但区域重点问题突出、存在一定的生态短板、多主体参与性有待提升等。为此,根据四川省的实际状况提出了要分区分类适应气候变化、分区进行生态环境管控、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及加强自然教育等措施建议。
  • 四川省全民自然教育促进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与机制研究
    2022年06月 出版
    四川省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之一,担当着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使命,但是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也面临参与主体单一、缺乏多元化补偿机制、缺乏统一的核算体系等问题。四川省积极试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在全国率先提出“全民自然教育”,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提供了新思路。四川省千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科普廊道模式、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品牌建设模式、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多元补偿模式为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的问题以及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供了参考,对促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双赢与大熊猫国家公园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四川生态建设基本态势
    2019年05月 出版
    本报告沿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结构模型),通过对四川生态环境的“状态”、“压力”和“响应”三组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指标组进行信息收集和分析,对当年四川省生态建设面临的问题、生态建设投入和成效进行系统评估,对2019年四川生态保护与建设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推动都江堰-四姑娘山生态区绿色高质量发展
    2019年05月 出版
    本文把横跨都江堰、汶川、卧龙和小金县境内世界自然遗产、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多个国内外知名自然保护地的交通和经济发展走廊带界定为一个生态区,综合分析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特征,提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及其内涵,探讨推动该生态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与实施路径。
  • 四川省生态建设基本态势
    2017年05月 出版
    本报告沿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结构模型),通过对四川生态环境的“状态”、“压力”和“响应”三组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指标进行信息收集和分析,对当年四川省生态建设面临的问题、生态建设投入和成效进行系统评估,对2017年四川生态保护与建设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