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爆发的美国大学生运动横跨时间长、参与人数多、叠加效应大,曾一度引起全美国恐慌。进入70年代,美国政府、社会与学界仍然对学生运动的发展非常忧虑,因为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出它的死亡时间。事实上,这场运动却约在70年代中期消亡了。为什么运动“毫无征兆”地结束?为什么预期与结果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这是一个值得研究者思索的问题。
本书深入剖析了导致美国大学生运动衰落的各类因素,指出这场大学生运动是在各种力量的拍打和撞击下退潮的。这其中,既有社会变迁因素的作用,也有大学治理和环境变化因素的作用,更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因素的影响,它是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所组成的多重因素影响之下的结果。
农村基层党建创新探索之路:中国农业大学大学生农村调查报告
美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与思潮
多元文化与中美大学生道德教育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研究——以文化安全为视角
胡小芬 1980年生,江西泰和人,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负责人。目前已在《青年研究》《世界民族》《理论月刊》《云南行政学院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独立主持广州市社科规划项目1项,作为主要课题组成员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3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社会运动、集体行为与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