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单一生产、联合生产与国际价值

作者:
宋树理
出版日期:
2019年5月
报告页数:
22页
报告大小:
868.27 KB
报告字数:
14807字
所属图书:
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理论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所谓联合生产,是与单一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至少有一个行业、部门或经济部类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的过程。其中,生产的产品至少有一种是有用且稀缺的经济物品(比如房子、衣服、粮食等普通商品等),而其他产品可能是有用但不稀缺的“自由物品”(比如空气、阳光、地热能源等),抑或无用物品(比如不合格产品、半成品、废品等)和有害物品(比如废旧电池、毒气废料等)。72503534由此可见,联合生产实际上是一种非常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但是,一直以来理论界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抑或是“分割”了联合生产问题,比如,要么重视经济物品生产和分配产生的资源配置问题,要么关注生产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等外部性问题,而很少比较系统地讨论联合生产。联合生产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李嘉图、马尔萨斯和托伦斯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其系统研究则开始于冯·诺伊曼在1937年以德文发表的《经济均衡的一般模型》,[1]后来斯拉法的《用商品生产商品》在1960年问世才被“发扬光大”,[2]但是,斯蒂德曼以此提出了负剩余价值和正利润同时存在的伪命题,[3]试图彻底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的科学性,自此,联合生产问题才受到很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关注。比如,冯金华把价值原理从传统的单一生产领域推广到联合生产的情况,证明联合生产中的国别价值决定方式其实就是非联合生产中的国别价值决定方式的一般形式。[4][5]张忠任论证了把联合生产导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可能性。[6]马艳等则基于联合生产条件创建了讨论资源环境污染的“负价值”理论。[7]这对于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特别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基本原理,从传统的单一生产领域推广到联合生产范畴,说明联合生产中的国别价值量如何决定是非常必要的。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讨论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发生一定新变化的条件下,假定“国际不等价交换”和“国际价值总量等于世界必要劳动总量”,说明国际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可以发现,在世界市场上联合生产也是单一生产的一般化,而单一生产则是联合生产的特殊情况,由此证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世界市场的联合生产领域依然是具有普适性的科学理论,而不是“毫无意义”的劳动还原方法,更不会出现负价值、负剩余价值与正利润并存的异象。
关键词:

联合生产价值量单一生产国际价值出口商品

作者简介:

宋树理: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副院长,教授,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2014年,获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受国家公派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做访问学者。曾入选首批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高层次拔尖人才,浙江省第四期“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现任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青年论坛常务理事,浙江省《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理事。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等省部级及以上课题多项。在《世界经济》《政治经济学报》《海派经济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入选《世界经济年鉴》国际政治经济学最佳中文论文2篇、英译中论文2篇;出版专著《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理论》,参编教材《新编政治经济学教程》。相关成果曾获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青年奖1项,浙江省商务厅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项。

文章目录
·第一节 单一生产
·第二节 联合生产
·主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