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九一八”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

作者:
出版日期:
2018年10月
报告页数:
120页
报告大小:
1.34 MB
报告字数:
114231字
所属图书:
中国近代思想脉络中的民族主义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九一八”后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推动这一时期民族主义走向高涨的根本原因,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所造成的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正如迈克尔·弗里登所指出:“民族主义只有在短暂的时段内变得极为重要,即在民族建构、征服、外部威胁、领土争议或内部受到敌对族群或文化群体的主宰等危机时,民族主义才显得极为重要。”所以“九一八”后,人们最关心的是对日的“和”与“战”问题。正是在“九一八”后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张君劢摘译并发表和出版了德国哲学家费希特的《对德意志国民的演讲》,这对推动“九一八”后民族主义的高涨和民族复兴思潮的形成有它的积极意义。与此同时,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理论建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即从五四时期的“民族自决”转变为“民族复兴”,自清末萌发的民族复兴思想最终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思潮,当时的知识界围绕中华民族能否复兴和如何复兴展开了热烈讨论。七七事变后亡国灭种的现实危险,继续推动着民族主义思潮走向高涨,其表现之一,便是“抗战建国”迅速成为全面抗战时期的主流话语,以及学术界在“抗战建国”话语下对“学术建国”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第一节 “九一八”后知识界对“战”与“和”的不同抉择——以《东方杂志》《独立评论》和《大公报》为中心
  • 《东方杂志》:主战
  • 《独立评论》:主和
  • 《大公报》:在战和之间
  • 对抉择不同的原因分析及其评价
第二节 费希特民族主义思想的系统传入与影响
  • 费希特民族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在中国的早期传入
  • “九一八”后费希特民族主义思想的系统传入及原因分析
  • 费希特的民族主义思想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影响
第三节 民族主义理论的新构建:民族复兴思潮的兴起
  • 从清末到五四:民族复兴思想的萌发和发展
  • “九一八”后民族复兴思潮的形成及其原因
  • 知识界关于中华民族能否复兴和如何复兴的讨论
第四节 七七事变后“抗战建国”话语下的“学术建国”
  • 为何要“学术建国”
  • 怎么样“学术建国”
  • 建什么样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