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清末民初: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

作者:
出版日期:
2018年10月
报告页数:
63页
报告大小:
1.13 MB
报告字数:
58925字
所属图书:
中国近代思想脉络中的民族主义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一方面,中国传统民族主义虽然自鸦片战争以来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但在清末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还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被梁启超、孙中山、章太炎等人视为救国救民的工具,新(近代民族主义)旧(传统民族主义)杂糅是这一时期民族主义的重要特征。与此同时,反对国外的民族压迫(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压迫)与反对国内的民族压迫(清统治者对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压迫)、推翻国外和国内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主义)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斗争(民主主义)交织在一起。受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影响,这一时期民族主义的理论建构是民族建国。而在民族建国问题上,当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存在着分歧,前者主张建立一个单一的汉民族的民主共和的国家,而后者希望建立的是一个包括满族在内的多民族的君主立宪的国家,两者为此展开过激烈争论。最后,建立一个多民族的民主共和的国家成为两派的共识。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则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和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第一节 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及形成
  • 中国传统民族主义以及在近代遇到的挑战
  • 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传入及其影响
  • 从传统到近代: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
  • 清末民初: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
第二节 民族主义与清末知识分子的国民观(上)
  • 传统臣民观的瓦解
  • 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产生
  • 清末知识分子的国家思想
第三节 民族主义与清末知识分子的国民观(下)
  • 救国呼唤新国民
  • 清末国民观的特征及其影响
  • 国民观:从臣民观到公民观的桥梁
第四节 民族主义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构建
  • 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实质:建立民族国家
  • 在建立“民族国家”问题上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分歧
  • 中华民国: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