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无主义问题史上,海德格尔是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思想家。“虚无主义乃是现代人的无家可归之状态”,这一著名论断直击现代人的心灵深处。虚无主义问题不再仅仅是个人体验层面上的焦虑和迷茫,更是现代人普遍的根本性的生存危机。在海德格尔处,虚无主义问题被提升为哲学的基础问题。“虚无主义”之“无”不再是尼采的“价值”之无,而是“存在”之无。存在乃是生命意义的源出之处,存在的被遮蔽状态即虚无主义。这样,虚无主义的历史与西方形而上学历史成了同构关系。虚无主义成为形而上学历史的内在逻辑,而克服虚无主义的根本就在于追问存在,使存在进入“无蔽领域”。在此,海德格尔通过与尼采的争辩发展了一条审美救赎的生存论路径。但是,海德格尔同样暴露出尼采式的困境:对虚无主义的克服反而成了虚无主义的表达。这促使我们反思,这是虚无主义问题本身的悖谬还是思想家自身的方法论限制?这是否意味着虚无主义是无法一次性根除的?换言之,我们能否在现代性境域内真正地超越虚无主义?倘若可以的话,这需要哪些历史性的条件以及怎样的具体方案?假若不行的话,那我们是否还有必要寻找遏制虚无主义的路径?针对以上问题,海德格尔的后继者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本章将以海德格尔为引,展示诸多克服虚无主义的路向,如洛维特、斯坦利·罗森(Stanley Rosen)、米歇尔·吉莱斯皮(Michael Allen Gillespie)、威尔·斯洛科姆(Will Slocombe)等人的思考,并侧面呈现约纳斯和施特劳斯克服虚无主义代表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