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生活是什么?

作者:
王雅林
出版日期:
2017年3月
报告页数:
45页
报告大小:
1.21 MB
报告字数:
26354字
所属图书:
回家的路:重回生活的社会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大生活”概念体现为“三个超越”,即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超越,对“日常生活”和对“此时此刻”的超越。它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基石性概念地位,在实践层面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提供学理支持,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范式创新意义。
关键词:

生活社会学理论社会学概念

作者简介:

王雅林:王雅林(王亚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职于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担任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生活方式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1941年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964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大学毕业后先后从事过科研、党政和编辑工作,1980年以后从事社会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活方式和发展与社会理论。出版《生活方式概论》《闲暇社会学》《繁难的超越》《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延伸地带——昌五社区研究》《信息化:生存与超越》《城市休闲》《构建生活美》《东北区域的科学发展》等多部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三次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一次特别贡献奖。

文章目录
第一节 生活:一个亟待确立科学范畴地位的基石性概念
  • 西方社会理论没完成对“生活”概念的诠释
  • 对“生活”概念的诠释要融汇综合学术资源
第二节 把握生活概念的三个维度
  • 理解生活概念的第一个维度是“生命”
  • 理解生活概念的第二个维度是活动(或行动)
  • 理解生活概念的第三个维度是“社会性”
第三节 不能把生活概念等同于“日常生活”概念
  • “日常生活”是有局限性的概念
  • 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生活概念体现为“道”与“日用”的统一
  • 生活概念的整体性内涵
·第四节 日常生活、日常性及其生活的特性
第五节 生活: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基石性概念
  • 为研究我国如何走出一条不同于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存在形式的全新发展道路提供基石性概念
  •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学理支持
  • 为探寻我国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力提供理论能量
  • 为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和方法论的创新提供概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