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生活方式研究的意义

作者:
王雅林
出版日期:
2017年3月
报告页数:
73页
报告大小:
1.31 MB
报告字数:
42717字
所属图书:
回家的路:重回生活的社会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在上一章中,我们论述了在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之后,要超越西方消费型社会模式,走出一条“生活型社会”发展路子的问题。实现以“创造人民美好生活”为核心的“中国梦”和走出一条“生活型社会”的发展路子,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首先要创造出以物质财富为基础的丰富的社会财富。但问题是,创造出丰富的社会财富即解决了“供给侧”问题之后,还要解决“需求侧”的问题,即如何建立起正确的需求观、价值观,把社会财富有效地转化为人自身的发展和真正美好生活的实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正是生活方式研究的课题。本章将从评述国内外生活方式研究的学术史入手阐释生活方式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在我国研究生活方式的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

生活方式社会学理论社会学概念

作者简介:

王雅林:王雅林(王亚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职于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担任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生活方式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1941年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964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大学毕业后先后从事过科研、党政和编辑工作,1980年以后从事社会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活方式和发展与社会理论。出版《生活方式概论》《闲暇社会学》《繁难的超越》《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延伸地带——昌五社区研究》《信息化:生存与超越》《城市休闲》《构建生活美》《东北区域的科学发展》等多部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三次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一次特别贡献奖。

文章目录
第一节 西方社会学对生活方式的研究
  • 古典社会学时期的生活方式研究
  • “后现代”社会学对生活方式的研究
  • 对西方社会学关于生活方式研究的评述
第二节 马克思关于生活方式的理论思想
  • 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生活方式具有“总括性”概念的理论地位
  • 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始终是马克思对社会历史考察的重要出发点
  • 对于生活方式问题马克思还没说的,我们要“接着说”
第三节 我国生活方式研究的历程
  • “生活方式研究首倡时期”提出的学术观点和“黄金时期”的形成
  • 生活方式研究从热潮走向边缘
  • 现时代呼唤生活方式研究的新“黄金时期”
第四节 生活方式理论的结构
  • 生活活动客体条件要素解析
  • 生活活动主体要素解析
  • 生活活动形式要素解析
第五节 生活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 “美好社会”的构建与“美好生活”的关系
  • 生活方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理论地位
第六节 生活方式的社会建构功能
  • 作为价值导向“意义系统”的生活方式
  • 作为生活资源“配置系统”的生活方式
  • 作为主体行为“调适系统”的生活方式
  • 作为社会运行“软动力系统”的生活方式
第七节 对重大现实关切的生活方式的理论回应
  • 生活方式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
  • 生活方式与民生改善
  • 生活方式与幸福度的提升
  • 生活方式与文化软实力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