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回家的路:重回生活的社会附录

作者:
王雅林
出版日期:
2017年3月
报告页数:
37页
报告大小:
1.18 MB
报告字数:
21953字
所属图书:
回家的路:重回生活的社会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我们对王雅林教授系于半生心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理论研究做了一次初步的学术史梳理和探索。 显而易见, 他的这些创新性成果体现在经验研究 (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各个方面, 这既是他学术灵感闪现的结果,又是他长思长考的结晶。 诚然, 任何一个学术领域的工作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也不可能仰仗一两位学者 “包打天下” 。 然而, 话又回来, 有时优秀的学者在学术史上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借助他们自己走向学术史的轨迹和老子、 海德格尔意味的 “道路” , 后继者可以更容易在短时间内接近某一领域的学术前沿和分享其学术果实。 这便是我们撰写此文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

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理论社会学概念

作者简介:

王雅林:王雅林(王亚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职于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担任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生活方式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1941年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964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大学毕业后先后从事过科研、党政和编辑工作,1980年以后从事社会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活方式和发展与社会理论。出版《生活方式概论》《闲暇社会学》《繁难的超越》《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延伸地带——昌五社区研究》《信息化:生存与超越》《城市休闲》《构建生活美》《东北区域的科学发展》等多部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三次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一次特别贡献奖。

文章目录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要义与条件
  • 改革学术评价体系,优化具有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制度环境
  •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 理论根基、立场倾向和文本载体
  • 改善学术期刊生态,夯实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平台
·学术研究要重新认识马克思的“厉害”
走向学术史的生活方式研究
  • 生活方式研究的中国经验与问题意识
  • 生活方式研究的现代性意义与理论自觉
  • 生活方式研究的本体论回归与范式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