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中国道路的哲学阐释

作者:
唐爱军
出版日期:
2020年11月
报告页数:
40页
报告大小:
886.63 KB
报告字数:
31594字
所属图书:
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从一般意义上讲,中国道路无非是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结合。但是,在马克思的经典社会主义中,“‘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并不处于同一时空序列,前者是西方后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形态,后者则是东方前工业社会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历史主题”。中国道路之所以能够开辟出来,得力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思考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结合问题。中国道路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的新现代性类型。经典现代性、资本现代性、多元现代性以及反思性现代性等都无法有效阐释中国道路。总体来说,中国道路是一条利用资本并驾驭资本的现代化之路;中国道路充分发挥国家权力的双重功能,其表现为动力、平衡和导引等作用;人民是中国道路的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引导和规范资本和国家权力。
关键词:

中国道路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

作者简介:

唐爱军:复旦大学哲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意识形态、韦伯的现代性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出版专著5部,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北京大学学报》《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报刊上发表了90多篇文章,其中在CSSCI期刊上发表了40多篇。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中国道路研究”。

文章目录
第一节 中国道路的整体图景
  • 社会主义如何“遭遇”现代化?
  • 以生产方式为中轴的现代化逻辑
  • “新现代性”的生成与建构
第二节 中国道路的新现代性逻辑
  • 关于中国道路的现有解释框架及其问题
  • 中国道路的三重超越
第三节 中国道路的三元结构
  • 利用资本与驾驭资本
  • 国家的功能
  • 人民主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