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研究

作者:
李安增 王梅琳
出版日期:
2018年9月
报告页数:
18页
报告大小:
1.21 MB
报告字数:
16984字
所属图书:
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 2017年第2辑〔总第6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能够中国化的前提,也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是学者们长期关注的理论热点。二者作为化解当代世界性社会问题的思想框架,理论上有相通互补之处,现实中有功能一致之处。研究马克思主义,关键是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位,从方向保证性、层次结构性和战略指导性方面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性、社会伦理行为规范性的价值。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统一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体系,最终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价值体系的形成。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精神价值体系

作者简介:

李安增:李安增,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王梅琳:王梅琳,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

文章目录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化解当代世界性社会问题的思想框架
  • (一)思想缘起:化解当代世界性社会问题
  • (二)马克思主义化解之道:人的解放
  • (三)中国传统文化化解之道:回归精神生活世界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在理论与现实之间
  • (一)理论上相通互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前提
  • (二)现实中功能一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方向性、结构性与战略性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必然
  •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方向保证性、层次结构性、战略指导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结构之中的文化传承性与社会伦理性
  • (一)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
  •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之一:文化传承价值
  •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之二:社会伦理价值
中华民族精神价值体系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位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价值体系建构的视角
  • (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主导意识和支援意识
  • (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