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非交往(1949~2012年)

作者:
李新烽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报告页数:
21页
报告大小:
1.04 MB
报告字数:
17945字
所属图书:
新时代中非文明交流互鉴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新中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对外交往工作,把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同国际社会联系在一起,特别是与中国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广大非洲国家。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团结合作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中非基于共同的历史遭遇和战略利益,在长期的共同斗争与合作发展中,缔造和培育起一种新型的中非战略伙伴关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中国也深刻影响了非洲国家的革命与建设历程。在政治上,中国全力支持非洲国家的反帝反殖反霸斗争;在经济上,对非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并基于平等互利原则开展中非经贸合作;在党际交往上,加强与非洲国家治国理政经验的交流分享;在地区与国际事务上,中非密切磋商与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回顾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中非交往,按照交往主题来划分,可以概括为两大主题:一是中非在反帝反殖反霸斗争中的合作与交往;二是中国对非洲建设的全方位支持与合作。
关键词:

中非交往反殖民反封建

作者简介:

李新烽:博士,作家,摄影家,1960年7月生于陕西省渭南市。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毕业后留校工作,两次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分获法学硕士学位和管理学博士学位;公派留学英国,获威尔士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参加中组部、团中央组织的第七届“博士服务团”,挂职湖南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州长助理。第八届全国青联委员。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8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李新烽曾是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驻南非首席记者和人民网驻南非特派记者。他是采写报道肯尼亚帕泰岛郑和船员后裔的第一位中国记者,也是索马里内战爆发以来,两次进入该国采访报道的首位东方记者。2008年作为引进人才,李新烽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专业从事非洲问题研究。主要作品:专著《非洲踏寻郑和路》(修订本中英文版)、《非凡洲游》,合著《郑和史诗》(中英文版)等十多部,主编《郑和与非洲》《全球视野下的达尔富尔问题研究》。其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新闻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十余种全国性奖项。历任第八届全国青联委员(1995-2000)、人民日报社驻南非首席记者和人民网、环球时报社驻南非特派记者(1998-2005)、人民日报社主任记者(2002-2007)、高级记者(2008)。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州长助理(2006-2007)、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7年加入中国新闻摄影学会、2008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散文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亚非学会理事,中国非洲史研究会理事,中国中东学会理事。主要著作专著《非洲踏寻郑和路》及其修订本(2005、2006、2013)和《非凡洲游》(2006、2013),主编《郑和与非洲》(2012),合作主编《全球视野下的达尔富尔问题研究》(2008)。承担课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非洲民族问题研究》(2008-2012)、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重点课题《郑和与非洲关系研究》(2010-2012)、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南非人文科学理事会合作课题《中国人在非洲和非洲人在中国》(2011-2014)。2006年6月,温家宝总理为《非洲踏寻郑和路》题词。其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2006)、中国新闻奖(2005)、冰心散文奖(2008)、中国改革开放优秀报告文学奖(2008)、徐迟报告文学奖(2009)、华侨文学奖(2009)、首届中华优秀图书奖(2006)、年度社科类图书畅销奖(2006)等十余种全国性奖项。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信息对策奖(2010、2011、2012)。

文章目录
第一节 中非在反帝反殖反霸斗争中的合作与交往
  • 全力声援非洲国家的反帝反殖反霸斗争
  • 为非洲国家的反帝反殖反霸斗争提供思想理论指导
  • 以实际行动支持非洲国家的反帝反殖反霸斗争
  • 非洲国家对中国维护主权与提升国际地位的有力支持
第二节 中国对非洲建设的全方位支持与合作
  •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对非援助
  • 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平等互利”原则指导下的中非经贸合作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非交往的意义
  • 中国对非的基本宗旨从未改变,支持非洲独立与发展
  • 中国所秉持的价值取向始终如一,务实关心非洲人民的福祉
  • 中国对非政策注重灵活性,塑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风格
  • 中国高度重视中非党际交往,共享治国理政经验
  • 中国弘扬国际主义精神,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