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

作者:
裴宏
出版日期:
2023年4月
报告页数:
57页
报告大小:
1.3 MB
报告字数:
46442字
所属图书: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从劳动价值论中货币的本质与职能、抽象货币的价值、抽象货币的流通以及现代经济中货币流通规律出发,阐释了马克思货币理论。货币是以协调社会劳动为目的而发明的劳动价值符号,货币的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货币符号拥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的“外部”模式可以是多样的,但其内在客观规律性是共同的。货币的价值只有在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意义上才能定义。马克思通过对“黄金”“纸币”和“银行券”的说明,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制约货币流通数量的机制,即“货币池”“国家强制流通”和“货币回流”,它们反映了货币流通的“适应性”特征。
关键词:

金融资本货币流通货币形式货币职能抽象货币

作者简介:

裴宏:1983年生,2012年获厦门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思想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政治经济学评论》《当代经济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劳动价值论数理模型新探——兼论部分常见模型中的数理缺陷》《有货币的剩余价值模型:一个资本循环视角及其应用》《效用理论的百年流变、内在逻辑及其局限性》等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数理研究”。

文章目录
第一节 劳动价值论中货币的本质及职能
  • 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内涵
  • 价值尺度
  • 流通手段
  • 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第二节 抽象货币的价值
  • 内在货币与外在货币
  • 货币的“价值形式”
第三节 抽象货币的流通
  • 抽象货币的流通模型
  • 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
·第四节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流通规律的进一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