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
-
2020年06月
出版
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包含经济增长中的双重条件,即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实现,前者关注供给而后者关注需求。本文首先分析了资本循环模型的两种构建方法,即“容器法”和“要素法”的异同之处;并对传统的资本循环模型进行了扩展,构建了可进行不均衡分析的资本循环框架。其次,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仿真计算展示了投资需求在资本循环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资本循环系统的动态复杂性。最后,以资本循环理论为基础,重新检查了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逻辑。
-
2023年04月
出版
本文深入讨论了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阐释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本文首先通过构建劳动价值论的框架来阐释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涵,并对复杂劳动还原和市场价值的理解做出进一步论述。其次,本文指出剩余价值理论是劳动价值论的延伸,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矛盾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这一对矛盾的自然延伸。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数学表达,从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非生产部门对剩余价值的影响等方面对剩余价值问题进行进一步讨论,并对线性模型进行再思考。
-
2023年04月
出版
本文从劳动价值论中货币的本质与职能、抽象货币的价值、抽象货币的流通以及现代经济中货币流通规律出发,阐释了马克思货币理论。货币是以协调社会劳动为目的而发明的劳动价值符号,货币的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货币符号拥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的“外部”模式可以是多样的,但其内在客观规律性是共同的。货币的价值只有在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意义上才能定义。马克思通过对“黄金”“纸币”和“银行券”的说明,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制约货币流通数量的机制,即“货币池”“国家强制流通”和“货币回流”,它们反映了货币流通的“适应性”特征。
-
2023年04月
出版
本文阐释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的实现、流通和分配过程。本文首先运用“要素法”对资本循环进行建模,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包含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资本循环模型。接着,本文指出应从价值流通的角度看待固定资本,由此反思基于联合生产的固定资本模型,并构建基于资本循环的固定资本动态周转模型。此外,本文还从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出发,完善资本循环的模型,并在资本循环视角下进一步探讨金融资本的性质。最后,本文讨论了商业资本和一般商品的金融化,并回顾地租和生产价格理论的渊源,对价值转形的传统解释进行反思。
-
2023年04月
出版
本文首先从资本循环的角度说明资本积累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通过资本循环实现资本积累的完整图景,整个资本循环构成了一个非闭合系统,其中的“半外源性”因素意味着,剩余价值的实现和积累不仅依赖于资本主义生产系统自身,而且是各种社会因素的综合结果。在此基础上,对古典经济学中的增长观、新古典经济学的增长模型等西方经济增长理论进行反思。其次,本文讨论了资本积累视角下的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马克思将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视作资本主义“有机”演化的外部表现,并认识到资本积累过程蕴含着多种相互矛盾的趋势和现象。
-
2021年07月
出版
在本研究中我们论证了,在一个包含消费品部门和投资品部门的马克思增长模型中,国民收入产生持续波动的可能性。本文展示了三个主要结果:首先,确认了稳态的存在;其次,加入了“污染效应”的离散时间动态模型会产生或简单或复杂的动态现象;最后,包含生产时滞的连续时间动态模型会产生或规则或不规则的动态现象。这些结果说明,包含非线性和生产时滞的马克思增长模型可以解释许多经济变量的动态现象。
-
2021年07月
出版
本文试图从公理化视角阐明劳动价值和价格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劳动价值论的某些特定解释而言,著名的“转形问题”是无解的。这些特定的解释又是建立在具体的假设和定义基础上的。本文提供了一个关于近期文献的综述,显示了在转形问题上,还存在多种基于不同假设和定义的替代性解释,它们都具有理论意义且逻辑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