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通过了解重庆市在校大、中、小学校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现状和影响因素,为教育、卫生等政府相关部门制定青少年健康的相关政策、行为准则等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发的《中国青少年健康行为网络调查问卷》,在重庆市内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涵盖26个区、8个县、4个自治县的大、中、小学生,调查人数共计2746人。结果显示,参与本次调查的青少年有较好的早餐习惯,周一至周五天天吃早餐的学生占68.6%;81.6%的学生上学期间能在第二天7点或之前醒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为38.1%。与自我危害健康相关的影响因素考查结果显示,9.52%的青少年吸过烟,青少年饮酒率为20.96%,10.04%的青少年参与过赌博;与外部危害健康相关的影响因素考查结果显示,有29.64%的青少年在过去12个月中自报被家长忽视过,同辈欺负行为中28.59%被别人取过侮辱性外号,网络欺负行为中有4.39%的男生参与过网络欺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75.86%的青少年能够与家人做一些交流,86.58%的青少年感觉学校关闭、居家线上学习对学习和生活有影响,67.44%的青少年当集中精力于正在做的事情时遇到问题。最终得出结论,重庆市青少年健康行为总体上值得肯定,需要理性对待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青少年的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科学理性进行舆情引导和心理疏导,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支持青少年家庭支持健康相关行为
杨庆华:重庆市健康教育所副所长/编审(正高),主要研究方向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公共卫生政策。
刘薇薇:重庆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健康行为学、卫生政策、卫生经济学。
王合春:重庆市健康教育所高级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吴婷婷:博士,重庆市中医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营养流行病、健康行为学。
严雪琴:重庆医科大学卫生事业管理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健康行为、卫生政策。
何姗:博士,重庆医科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健康行为学、社区卫生、社区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