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
-
2022年12月
出版
本报告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学龄儿童健康行为”研究模型,结合我国国情增加和删减了一些调查问卷题目,研发了《中国青少年健康行为网络调查问卷》,从青少年日常生活的环境分析家庭、学校、同伴、社区、网络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分析教育信息和社会政策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和作用。研究发现,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亲子关系、积极的同伴关系和学校经历、安全稳定的社区环境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健康,表现为进餐规律、营养良好、睡眠质量较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心理健康状况正常、幸福感较高等。相反,则会导致部分青少年选择一些危险行为,如沉迷网络、吸烟、饮酒、赌博、暴力、伤害等,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本报告认为,青少年生活方式不仅受家庭氛围、学校环境、同伴关系、社区资本的影响,而且受网络媒体、社会政策、教育信息以及个体社会特征的影响。
-
2022年12月
出版
为研究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干预政策和建议,本报告采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价值观与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研发的《中国青少年健康行为网络调查问卷》,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的支持下,于2020年9~11月在全国10个省市进行了以43470名青少年为样本的网络问卷调查,采用SPSS24.0数据分析软件对所收集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健康相关行为方面,青少年整体情况良好,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饮食不规律、营养不均衡、体育锻炼时间和强度不足、休闲活动时间较少、活动内容单调、睡眠质量不高、睡眠时间不足等问题。家庭经济资本和家庭文化资本与促进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显著相关。良好的家庭经济资本和家庭文化资本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健康;反之,亦然。家庭和学校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家校联合,能有效提高和改善青少年健康发展水平。
-
2022年12月
出版
为研究损害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健康促进政策提供实证依据,本报告采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价值观与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研发的《中国青少年健康行为网络调查问卷》,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支持下,于2020年9~11月在全国10个省市进行了以43470名青少年为样本的网络问卷调查,采用SPSS24.0数据分析软件对所收集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大部分青少年尚未涉及与健康相关的危险行为,但部分青少年物质性成瘾行为、精神性成瘾行为、伤害行为均与性别、年龄、户籍以及家庭支持、同辈支持、社区支持有显著相关性。损害青少年健康的危险行为在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非流动儿童之间均呈现显著性差异。良好的家庭支持、同辈支持、社区支持有助于减少或避免损害青少年健康的危险行为,反之,亦然。
-
2022年12月
出版
为比较中国与全球47个国家及地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幸福感的调查结果,为我国相关部门制定促进青少年健康、提升青少年幸福感的政策提供实证依据,本报告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行为网络调查问卷》于2020年9~11月采集到的全国10个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幸福感的研究结果与同期全球47个国家及地区采用国际标准的统一调查问卷收集到的研究结果,对测量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四个维度,即自报健康状况、自报生活满意度、健康抱怨、体重进行量化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在青少年健康状况方面存在性别和年龄的显著性差异,男生认为自身健康状况比较好的比例高于女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认为自身健康状况比较好的青少年所占比例出现下降。在自报生活满意度方面,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青少年存在显著性差异,对自己生活满意的男生所占比例高于女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认为自身生活满意度较高的青少年所占比例出现下降。在健康抱怨方面,除中国外,其他国家和地区青少年每周提出超过一次健康抱怨所占比例基本超过20%,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青少年每周提出超过一次健康抱怨的比例存在显著性差异,每周提出超过一次健康抱怨的男生所占比例低于女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周提出超过一次健康抱怨的青少年比例显著提高。在体重方面,多数国家的女生自评肥胖比例高于男生,但也有保加利亚、马耳他的男生比例高于女生。依据测量结果可以看出,各个国家及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幸福感既有相似的方面,也存在差异。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政策和教育信息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
2022年12月
出版
青少年时期既是个体生理、心理飞速发展、成熟的关键阶段,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极具敏感性和不稳定性、易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危险时期。对青少年而言,心理健康是其全面素质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抗逆力理论,分析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青少年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并通过保护因素的构建提升其抗逆力,实现心理健康的持久稳固。运用《中国青少年健康行为网络调查问卷》收集全国10个省市在校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健康相关行为的数据,并用Stata数据分析软件,从家庭支持、同伴支持和危险行为三个维度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在自报健康状况方面,4.21%的青少年认为自己不健康;在自报生活满意度方面,近20%的青少年自报生活满意度较低或一般;在积极情绪方面,超过7成的青少年幸福感较高、拥有信心且热爱生活;在躯体特征方面,较多青少年存在难以入睡、半夜经常醒来或经常发脾气等特征;在消极情绪方面,超过30%的青少年感到孤独、郁闷或痛苦;在自我认知方面,37.14%的青少年意识到在情感、注意力、行为等方面存在问题。综观以上数据发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良好的家庭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良好的同伴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饮酒、伤害、欺负等危险行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消极作用。对此,本文提出构建政府—学校—家庭多部门联动模式,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净化网络环境,从而实现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
-
2022年12月
出版
幸福感是反映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对于促进青少年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从压力应对理论视角出发,聚焦各种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能够提升青少年幸福感的因素,分析青少年应对疫情突发、日常生活压力的措施,增强青少年压力应对能力和心理韧性,为青少年发展研究提供参考。研究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慢性疾病、孤独感这四大类影响因素与青少年幸福感紧密相关,对青少年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为显著的正向影响,慢性疾病和孤独感为显著的负向影响。对此,从家庭、学校、社会、青少年自身幸福感和压力调节的角度为提升青少年幸福感提供了建议和对策。
-
2022年12月
出版
本研究运用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和情感社会学理论,旨在从家庭情感能量传递的角度探析疫情防控期间家庭内部成员的情感互动及情感能量作用机制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危险行为中的重要性。通过随机抽样法发放自行设计的《中国青少年健康行为网络调查问卷》,收集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与新冠肺炎疫情之前相比,疫情防控期间青少年吸烟行为减少,家庭关系呈现出越来越好的状况。研究发现,青少年家庭的会话互动与家庭关系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会话互动、家庭关系与青少年疫情防控的自我效能感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会话互动与青少年危险行为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家庭关系与青少年危险行为则有一定相关性。
-
2022年12月
出版
本研究对国内的在校大、中、小学生的成瘾性行为进行调查,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网络调查问卷数据,以21300名国内在校大、中、小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不同性别、年级等青少年的成瘾性行为现状,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对青少年各维度成瘾性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人口统计因素层面,男生的吸烟、饮酒、吸毒、赌博、网瘾行为发生率分别为11.7%、23.7%、3.2%、12.7%、34.5%,女生的吸烟、饮酒、吸毒、赌博、网瘾行为发生率分别为3.1%、12.4%、1.2%、6.2%、32.2%,男生的各项成瘾性行为发生率均高于女生,青少年的成瘾性行为大体上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严重。在家庭影响因素层面,家庭结构、家庭富裕程度、家庭的情感支持等对青少年的成瘾性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在个人影响因素层面,体育锻炼是吸烟、吸毒行为的影响因素,疫情防控期间是否可以保护自己是吸烟、饮酒、吸毒行为的影响因素,疫情防控期间是否可以保护家人是赌博行为的影响因素。本研究认为,青少年的成瘾性行为存在性别和年级的差异,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均对青少年的成瘾性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