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我国乡村社会的结构性变化与治理建议

作者:
张英洪 王丽红
出版日期:
2023年5月
报告页数:
13页
报告大小:
1.3 MB
报告字数:
14837字
所属图书:
权利视角的乡村振兴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我国独具魅力的乡村,既是中华民族的文脉所系和精神家园,又是中华农耕文明最为突出的文化标识和发展空间;既深藏着中华农耕文明世代相传的遗传基因,又蕴含有中华民族与时俱进走向现代文明的复兴密码。乡村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又是国家治理的反映。乡村治理具有明显的双重含义,一方面体现在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治理上,另一方面又体现在乡村社会的自我治理上,是官治与民治、他治与自治的有机统一。乡村治理也是国家治理的短板,事关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可以说,没有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换言之,没有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也就没有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社会发生了空前的结构性变化,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突出问题,亟须在把握转型乡村内在规律的基础上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走中国特色乡村善治之路,从而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张英洪:出生于湖南省溆浦县农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法学博士。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调研综合处处长,兼任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市城郊经济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农村经济》执行主编,长期致力于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著有农民权利研究系列作品《给农民以宪法关怀》《农民权利论》《农民、公民权与国家》《认真对待农民权利》,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研究系列作品《新市民——北京市农民工市民化研究》《北京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研究》《北京市新型城市化研究》《北京市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研究》《农民荒——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北京市法治城市化研究》,农民财产权利研究系列作品《北京市城市化中农民财产权利研究》《赋权富民》《善治乡村——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等。

王丽红:

文章目录
我国乡村社会的结构性变化与特征
  • (一)工农结构的深刻变化
  • (二)城乡结构的深刻变化
  • (三)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
  • (四)收入结构的深刻变化
  • (五)环境结构的深刻变化
  • (六)治理结构的深刻变化
我国乡村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以党的领导代替或淡化自治、法治、德治
  • (二)以振兴乡村之名行破坏乡村之实
  • (三)以形式主义应付上级和领导,以官僚主义对付下级和百姓
  • (四)以“一刀切”方式蛮干折腾,不顾实际损害百姓利益
  • (五)以解决反映问题的人去代替解决问题
  • (六)以制定政策下发文件代替立法和制度建设
实现乡村善治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 (一)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化、日常化
  • (二)坚持和创新“多予少取放活”的重要方针
  • (三)正确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
  • (四)把维护和发展农民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乡村治理的主线
  • (五)将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制度化、现实化
  • (六)以坚定不移反对和惩治腐败的力度反对和惩治侵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