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北京市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研究

作者:
张英洪 齐福全
出版日期:
2023年5月
报告页数:
23页
报告大小:
1.55 MB
报告字数:
24078字
所属图书:
权利视角的乡村振兴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统计部门的指标解释,财产性收入是指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性资产的所有者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性资产供其支配,作为回报而从中获得的收入,也就是通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土地、房屋、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中国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主要是土地、房屋和资金等三方面,其中,来自土地的财产性收入主要是通过土地征收征用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获得的收入;来自住房的财产性收入主要是通过房屋出租、出售和拆迁补偿等方式获得的收入;来自资金的财产性收入主要是通过储蓄、民间借贷和投资股票、债券、基金等渠道获得的收入。农民除了家庭财产性收入,有的还有集体财产经营收益通过分配形成的集体财产性收入,如集体分配股息和红利等。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张英洪:出生于湖南省溆浦县农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法学博士。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调研综合处处长,兼任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市城郊经济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农村经济》执行主编,长期致力于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著有农民权利研究系列作品《给农民以宪法关怀》《农民权利论》《农民、公民权与国家》《认真对待农民权利》,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研究系列作品《新市民——北京市农民工市民化研究》《北京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研究》《北京市新型城市化研究》《北京市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研究》《农民荒——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北京市法治城市化研究》,农民财产权利研究系列作品《北京市城市化中农民财产权利研究》《赋权富民》《善治乡村——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等。

齐福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博士。

文章目录
北京市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基本情况
  • (一)北京市农村居民收入与财产性收入的变化
  • (二)北京市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构成的变化
  • (三)北京市农村居民不同收入组别财产性收入情况
  • (四)北京市平原及山区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变化情况
  • (五)京津沪渝穗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水平比较
北京市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 (一)宏观经济的影响
  • (二)实物资产的影响
  • (三)金融资产的影响
  • (四)消费支出的影响
北京市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财产性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过低
  • (二)农村居民内部财产性收入差距扩大
  • (三)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是租金和征地补偿
制约农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因素
  • (一)现行土地制度严重滞后
  • (二)农村住宅制度不够合理
  • (三)征地补偿及其分配存在不公
  •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有待提高
  • (五)农村“三资”经营管理存在不足
  • (六)农民财产权保护力度亟待加强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对策建议
  • (一)改革土地制度,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
  • (二)创新农村住宅制度,维护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
  • (三)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比例
  • (四)规范承包土地流转,增进农民土地流转收益
  • (五)完善农村“三资”管理,确保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
  • (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创造有利于农民财产权保护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