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无锡“两型社会”建设的产业布局

作者:
刘焕明
出版日期:
2017年6月
报告页数:
43页
报告大小:
2.15 MB
报告字数:
34294字
所属图书: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城市自其产生之日起,便处在不断更新与改造的过程之中。近代产业革命的发生导致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伴随着大工业的建立,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城市盲目发展,进而出现居住环境恶化、市中心区衰败、城市特色消失,以及社会治安混乱等诸多城市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结构与功能日趋复杂,城市结构分化日益明显。为了解决上述城市问题,各城市已逐渐由以前只满足于对城市局部进行改造,转而以大规模的更新和重新布局作为主要措施。50154329

无锡素有“小上海”之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无锡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社会、经济发展均取得了巨大成绩,从一个相对封闭的、以传统农业和轻加工制造业为主体的经济体,转变成为一个开放的、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经济体。无锡制造业发达,经济实力强劲,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譬如在2006年,无锡市的GDP总量位居全国第九,工业产值位居全国第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主要指标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被国家定位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按照发展阶段理论,无锡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加速向后工业化时期过渡阶段。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锡传统工业比重较大,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定位不是很清楚,加之无锡和大多数城市一样,片面追求大而全的产业布局,以及在乡镇建设上存在轻规划的“软肋”,整个城市的工业区、居住区和商业区等功能区布局不甚合理,而且普遍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到的资源、生态约束日益强烈,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制约因素越来越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国际产业结构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现了产业链的整体转移,无锡在维持经济快速发展步伐的同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也进入调整期,并在不断调整中总体趋于优化。

关键词:

产业布局“两型社会”建设无锡

作者简介:

刘焕明:教授、博士。江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常州大学苏南现代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特邀研究员,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江南大学)首席专家,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在《人民日报》《红旗文稿》《中共党史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5部,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承担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2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和重点、重大项目4项,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项。

文章目录
第一节 无锡“两型社会”建设前产业布局的总体状况
  • 产业结构亟须调整与优化
  • 产业发展布局尚存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第二节 无锡“两型社会”建设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举措
  • 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与优化
第三节 无锡“两型社会”建设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优化
  • 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的政策举措
  • 产业空间布局日趋优化
第四节 无锡“两型社会”建设的“两型”产业体系构建
  • 构建产业体系的政策举措
  • 产业体系构建初具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