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无锡“两型社会”建设的现实背景

作者:
刘焕明
出版日期:
2017年6月
报告页数:
29页
报告大小:
1 MB
报告字数:
26091字
所属图书: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从定义上讲,“两型社会”构建的核心目标是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质是在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的基础上,尽可能用最少的资源换取人类最大限度的可持续稳定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则将环境的稳定和发展看作人类发展的必要前提,以对待人类社会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保护、改善、优化环境,使环境成为支撑人类社会各方面可持续发展必不可缺的条件。为实现“两型社会”的核心诉求,必须构建一个评价“两型社会”实践发展的指标体系。从社会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进程而言,该指标体系应当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经济指标,主要通过经济发展各级层面的各个指标的加权得出某一区域的“两型社会”的建设程度;第二层次为技术指标,主要包括技术创新、技术绿色化的程度以及技术创造的资源节约指数和环境友好指数等方面;第三层次为环境指标,包括环境污染总量指标、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和环境补偿建设指标等方面。一般认为三个层次的指标体系可以较为全面地判断、分析和衡量“两型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建设水平。与之呼应,“两型社会”的建设背景也应当从经济、技术和环境三个大的层面展开,这也为“两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全面深入的理论研究基础。

关键词:

“两型社会”建设无锡现实背景

作者简介:

刘焕明:教授、博士。江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常州大学苏南现代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特邀研究员,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江南大学)首席专家,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在《人民日报》《红旗文稿》《中共党史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5部,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承担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2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和重点、重大项目4项,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项。

文章目录
第一节 “两型社会”建设的经济发展背景
  • 从灰色经济到绿色经济的诉求
  • 从以经济发展为目的的市场运作到以经济发展为手段的市场运作
  • 市场经济运作与“两型社会”的关系
第二节 “两型社会”建设的技术发展背景
  • 技术创新内涵对“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
  • 当前技术指标对“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体现
第三节 “两型社会”建设的环境发展背景
  • 环境的破坏对社会发展的限制
  • 环境补偿机制建构的提出
  • 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