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剩余价值率动态与中国经济新常态:基于区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方法

作者:
齐昊
出版日期:
2018年9月
报告页数:
25页
报告大小:
1.33 MB
报告字数:
19253字
所属图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定量分析(第一卷):中国经验和数据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构建了中国经济剩余价值率在较长时期内具有可比性的数据序列。该方法强调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差异,认为非生产性劳动获得的报酬是全部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卡尔·马克思等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中都存在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划分。在近些年,Moseley(1985)及Shaikh和 Tonak(1994)进一步改进了该方法并使其能够运用到基于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当中。一些针对特定国家的研究通过运用该方法得到了有意义的结论(Cronin,2001;Maniatis,2005;Mohun,2005,2013;Paitaridis & Tsoulfidis,2011)。不过,目前的文献还没有研究运用该方法分析长时期内的中国经济问题,其主要障碍可能是数据缺失。并且,由于中国经历了经济转型,该方法在理论上或许有不适用之处。

关键词:

中国经济新常态生产劳动剩余价值率动态非生产劳动

作者简介:

齐昊:齐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文章目录
·引言
·理论基础:转型经济中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变量
剩余价值率动态与相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变量
  • (一)方法和数据
  • (二)剩余价值率的长期趋势与相关变量
  • (三)净利润率增长率的分解
·剩余价值率增长条件的缺失与经济新常态
·结论
附录
  • 1.资本存量K
  • 2.农业
  • 3.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等
  • 4.住宿餐饮业
  • 5.社会服务业
  • 6.商业
  • 7.个体工商户
  • 8.金融业与房地产业
  • 9.可变资本
  • 10.新价值
  • 11.净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