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跌。如果将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跌看作通货紧缩的典型现象,那么,我国经济确实发生了明显的通货紧缩。在讨论紧缩成因的许多近期文献中,最具代表性的见解是将通货紧缩视为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认为导致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不足。在对货币供给不足的成因进行探讨方面,形成了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货币供给不足是由信贷紧缩造成的,信贷紧缩又是由不良资产和债务的增加引起的。这实际上是用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模型来解释我国的通货紧缩。另一观点则将货币供给不足归因于中央银行的货币紧缩政策,其理由是货币供给(广义货币供给M2)增长率的持续下降。这是一种货币数量论的观点。由于将价格紧缩视为一种货币现象,流行的政策主张是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甚至适度通货膨胀来反紧缩、刺激经济增长。这种政策主张的基本理论逻辑是,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都是货币现象,是货币供给过多或供给不足的结果。由于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价格总水平的状况就取决于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如果不足,就会造成价格紧缩即通货紧缩。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扩张货币供给才能消除持续的紧缩以刺激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