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中国通货紧缩的马克思经济学解释

作者:
张衔
出版日期:
2018年9月
报告页数:
1页
报告大小:
615.15 KB
报告字数:
10658字
所属图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定量分析(第一卷):中国经验和数据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1996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跌。如果将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跌看作通货紧缩的典型现象,那么,我国经济确实发生了明显的通货紧缩。在讨论紧缩成因的许多近期文献中,最具代表性的见解是将通货紧缩视为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认为导致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不足。在对货币供给不足的成因进行探讨方面,形成了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货币供给不足是由信贷紧缩造成的,信贷紧缩又是由不良资产和债务的增加引起的。这实际上是用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模型来解释我国的通货紧缩。另一观点则将货币供给不足归因于中央银行的货币紧缩政策,其理由是货币供给(广义货币供给M2)增长率的持续下降。这是一种货币数量论的观点。由于将价格紧缩视为一种货币现象,流行的政策主张是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甚至适度通货膨胀来反紧缩、刺激经济增长。这种政策主张的基本理论逻辑是,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都是货币现象,是货币供给过多或供给不足的结果。由于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价格总水平的状况就取决于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如果不足,就会造成价格紧缩即通货紧缩。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扩张货币供给才能消除持续的紧缩以刺激经济增长。

关键词:

中国通货紧缩马克思经济学

作者简介:

张衔:张衔 经济学博士,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授委员会主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理论与经济计量分析、《资本论》研究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金融研究》《经济学家》等CSSCI期刊与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教材、学术专著20余部,译著1部(森岛通夫:《马克思经济学——价值与增长的双重理论》)。

文章目录
·生产力准则、商品形态变化与紧缩
·对我国通货紧缩类型的实证检验
·结论与政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