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生态保护与地方发展:新保护主义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解读

作者:
林丹
出版日期:
2018年6月
报告页数:
12页
报告大小:
1.28 MB
报告字数:
10883字
所属图书:
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脱贫: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传统的保护研究将地方社区福利及发展与生态资源保护目标相对立,认为发展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诱因。这一假设导致了传统保护主义的产生,包括排他性保护策略、强制保护区以及资源可达性控制。而将地方居民从保护区隔离否定了其对资源的使用与分配权,直接导致贫困产生。当前的保护政策与实践正在经历快速转型,逐渐开始将居民看作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潜在合作对象。新保护主义便是这一转型的代表之一,其目标是通过一定的介入调和矛盾冲突,增加相互补偿以及明确可能的融合,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提升地方居民的生活质量,降低贫困。本文对新保护主义理念进行了引介,并对其三种介入策略进行了梳理,包括基于社区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可利用的保护区及生态旅游策略。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深圳较场尾滨海生态旅游景区为案例,对新保护主义在中国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解读。研究发现,新保护主义对地方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该案例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建立了集政府、地方居民、外来投资者共同介入的多元主体管理制度,形成了以沟通为核心的决策共享机制,以经济刺激为主、精神鼓励为辅的利益共享机制,从而有效地鼓励了地方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的介入,对地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产生正向推动。

关键词:

生态保护地方发展新保护主义

作者简介:

林丹: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文章目录
·引言
新保护主义:生态保护与地方社区脱贫
  • 1.基于社区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
  • 2.可利用的生态保护区
  • 3.生态旅游
基于深圳较场尾实践的案例分析
  • (一)生态保护机制
  • (二)以多主体共同介入的管理制度
  • (三)以沟通为核心的决策参与机制
  • (四)基于经济收益的利益共享机制
·讨论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