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大学生文化认同机制

作者:
出版日期:
2016年5月
报告页数:
29页
报告大小:
1.01 MB
报告字数:
26997字
所属图书:
大学生文化认同与价值引领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人的认同的来源被赋予社会意义的过程——认同的来源被转化为认同的过程——不仅取决于相应的符号体系,还取决于相应的社会条件。”苏国勋、张旅平、夏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第317页。就社会条件来看,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文化认同属于人们对文化的主观映象。无论是文化还是文化认同,其变化的根本原因无疑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文化生活深层经验的解体、调整与重组。这里仅以微观的文化为选择对象,从符号体系的角度来揭示大学生如何选择文化,文化模式、文化方式等因素又怎样影响大学生的选择。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第一节 文化认同机制的范式假设
  • 文化认同机制的范式
  • 文化认同机制的特征
第二节 大学生文化认同的自觉选择
  • 文化价值的多重性
  • 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内在动力
第三节 文化对大学生认同的内在约束
  • (一)文化模式对文化认同的规制
  • (二)文化方式张力对文化认同的拉扯
第四节 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外在调适
  • 社会制度的确证与强化
  • 学校的教育与引导
  • 家庭的熏陶与教育
  • 大众传媒的渲染与造势
  • 关键事件的催化与放大
  • 榜样、偶像和意见领袖的示范与影响
  • 社会思潮的迎合与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