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路径

作者:
宋树理
出版日期:
2019年5月
报告页数:
12页
报告大小:
808.12 KB
报告字数:
9711字
所属图书:
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理论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合理选择对外经济发展路径可以有效创造或转移更多的国际价值量。正如马克思所说:“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而这又表现为更多的货币。” [1]614按照国际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变化规律,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融入经济全球化,所获得的超额国际价值有所差异。[2][3][4]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凭借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不仅可以创造更多的国际价值,而且能够转移发展程度较低国家的国际价值,即所谓的国际资本剥削,还可以因抢占了全球产业链上游的高端比较优势而在长期内进一步强化国际价值的创造与转移效应。相对而言,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尽管由于普遍较低的生产率和劳动强度在国际交换中转出国际价值,但是仍然可以利用全球产业链下游的低端比较优势在短期内创造出相对较多的国际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国际价值的循环积累有助于在长期内培育出适于全球产业链的高端比较优势,进而获得更多的超额国际价值。诚然,发展程度较低国家的国际价值积累也具有恶性累积的风险。比如,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无论是发展程度较高国家的高端比较优势,还是发展程度较低国家的低端比较优势,都在不断扩大,尤其是,高端比较优势下的国际资本垄断势力加强,无疑使低端比较优势下的国际价值积累难以高端化发展。正如“辛-普命题”指出的欠发达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现象,以及“中心—外围”世界结构体系论强调的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分工格局不利于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诚然,这并不一定导致路径依赖。很多后起的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比如亚洲四小龙就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成功地跳出了低端化发展的国际传统分工桎梏,突破了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了经济结构的高端转型。
关键词:

中国对外经济价值量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理论

作者简介:

宋树理: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副院长,教授,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2014年,获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受国家公派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做访问学者。曾入选首批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高层次拔尖人才,浙江省第四期“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现任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青年论坛常务理事,浙江省《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理事。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等省部级及以上课题多项。在《世界经济》《政治经济学报》《海派经济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入选《世界经济年鉴》国际政治经济学最佳中文论文2篇、英译中论文2篇;出版专著《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理论》,参编教材《新编政治经济学教程》。相关成果曾获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青年奖1项,浙江省商务厅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项。

文章目录
·第一节 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行业视阈
·第二节 “支柱”行业的互赢共利路径
·第三节 “主导”行业的国家竞争优势路径
·第四节 汇率改革的稳健路径
·主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