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改革旧教育 创办新学堂

作者:
出版日期:
2015年9月
报告页数:
49页
报告大小:
2.52 MB
报告字数:
41566字
所属图书:
动荡年代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改良风俗不能只靠行政手段,普及教育才是根本。因为愚昧无知和习惯势力对移风易俗形成巨大的阻力,必须经过普及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文化质素,才会自然地抛弃一切腐朽的旧风俗和旧习惯。当时香山人认为,普及教育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当然这里所说的学校教育是新学堂教育,即西方的教育体制,而不是旧式的学塾教育。经过香山同盟会会员和先进知识分子的不懈努力,香山各乡镇纷纷兴办新学堂。从全县来看,上、下恭都开办新学堂最早,1902年前山寨刘永枏创办刘氏初等小学,1903年上栅乡邓兆凰创办公立两等小学,两地均属今珠海市。这里毗邻澳门,早在鸦片战争前后,就有人通过澳门出洋留学。对创办新学堂态度尤为积极。这些新学堂分为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和中学堂三类。当时全县只有县城有一所中学堂,即如今石岐市一中的前身。另外,包括初等和高等小学在内的学堂,称为两等学堂。当时全县先后建立新学堂62所,覆盖全县各个乡镇。新学堂教学内容大体上有修身、国文、算术、中国历史、中国地理、格致(物理、化学)、图画、体操、音乐等课程。学制为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4年。人们对这些新学堂的发展十分关心,地方当局也很重视,专门设立了劝学所和教育会等机构,大力整顿学务,监察学界。学堂奉行新学制,采用新教材,讲授科学新知识,这无疑是一场教育革命。经历了这场革命之后,新的教育体制建立起来,成为普及教育的主流。当然,旧的教育体制并没有完全消失,当局也设立了私塾改良会,仍让塾师任教,使其不致失业而生活无着,但指导其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私塾教育直到民国初年仍然存在。

关键词:

辛亥革命香山旧教育新学堂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第一节 建立新学制 倡办新学堂
  • 论教育与改良风俗之关系 醒汉
  • 邑中教育之新计画 亚秋
  • 教育会集议纪事
  • 香山教育会议案
  • 集议选举校长情形详志
  • 选举校长纪事
  • 劝学员何为裁减耶 道实
  • 教育会补选职员纪事
  • 家族学堂之发达
  • 梁恩瀚等其谓之何 天赋
  • 恭都小学堂毕业考试纪略
  • 高等小学毕业经由司核准
  • 邑人控劝学所与控教育会之比较 燃犀
  • 论撤换总董宜从学务现象着想 铁公
  • 办学者当无负维持学务者之苦心
  • 奇闻奇闻课堂上之学生自治会 嗣轩
  • 清末城乡新学堂一览
  • 招生广告
  • 伍湘南果堪办学否 枕戈
  • 荆棘丛中之校长 玷磨
  • 论我邑小学招生之阻力及其补救方法 劲草
  • 教育会控案平议 精一
第二节 开办女学堂
  • 敬告办女学诸公 亦进
  • 光汉女学校招生广告
  • 有志投考女学者看
  • 评邑令示期招考女学生事 枕戈
  • 邑城女学之发达
  • 女子识字学塾亟宜筹设 道实
  • 女学解散之可惜
  • 女子师范学堂开学纪事
  • 斗门又有简易女学
  • 与倡设女子师范学堂者言 亦进
  • 对于改办香山公立女学之献议 亦进
第三节 创办阅报社和图书馆
  • 又有阅书报社出现
  • 阅书报社之近闻
  • 又多一阅书报社
  • 阅书报社社员之棍骗
  • 论教育会亟宜倡设藏书楼 精一
  • 教育会开办图书馆
  • 香山县图书馆劝捐启
  • 筹设图书馆之可喜 道实
  • 香山图书馆梦游记 书痴
第四节 学塾改良和其他教育问题
  • 改良私塾议 阐卢
  • 惜乎不能剥夺毁学者之选举权 天赋
  • 濠兔乡人毁学 进公
  • 烟洲私塾之怪状
  • 伍湘南何苦甘为公敌 燃犀
  • 评中学生对待郑教员事 贵刚
  • 学胜机关废弛之一斑 泽秋
  • 阻拨学费之宜惩
  • 告中学生 道实
  • 呜呼今日之学生 药人
  • 哀中学 尊闻
  • 学租何以任令不交 道实
  • 留心学务者勿徒斤斤于去黄总董 民声
  • 驳邑令办理蔡绍勋被殴案 民声
  • 省批 许平尧呈为学款重要流弊宜防由
  • 咄咄竟有窃映女学生相片者
  • 提学司批
  • 邑人干涉邑事之疑问 餮霞
  • 咄咄学堂教员之投考优拔 精一
  • 仇学者竟任其逍遥法外耶 质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