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风俗不能只靠行政手段,普及教育才是根本。因为愚昧无知和习惯势力对移风易俗形成巨大的阻力,必须经过普及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文化质素,才会自然地抛弃一切腐朽的旧风俗和旧习惯。当时香山人认为,普及教育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当然这里所说的学校教育是新学堂教育,即西方的教育体制,而不是旧式的学塾教育。经过香山同盟会会员和先进知识分子的不懈努力,香山各乡镇纷纷兴办新学堂。从全县来看,上、下恭都开办新学堂最早,1902年前山寨刘永枏创办刘氏初等小学,1903年上栅乡邓兆凰创办公立两等小学,两地均属今珠海市。这里毗邻澳门,早在鸦片战争前后,就有人通过澳门出洋留学。对创办新学堂态度尤为积极。这些新学堂分为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和中学堂三类。当时全县只有县城有一所中学堂,即如今石岐市一中的前身。另外,包括初等和高等小学在内的学堂,称为两等学堂。当时全县先后建立新学堂62所,覆盖全县各个乡镇。新学堂教学内容大体上有修身、国文、算术、中国历史、中国地理、格致(物理、化学)、图画、体操、音乐等课程。学制为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4年。人们对这些新学堂的发展十分关心,地方当局也很重视,专门设立了劝学所和教育会等机构,大力整顿学务,监察学界。学堂奉行新学制,采用新教材,讲授科学新知识,这无疑是一场教育革命。经历了这场革命之后,新的教育体制建立起来,成为普及教育的主流。当然,旧的教育体制并没有完全消失,当局也设立了私塾改良会,仍让塾师任教,使其不致失业而生活无着,但指导其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私塾教育直到民国初年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