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经学诠释中的“和”“同”思想探论

作者:
柯昊
出版日期:
2020年6月
报告页数:
17页
报告大小:
0
报告字数:
16533字
所属图书:
国际儒学论丛(2019年第2期 总第8期)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在先秦秦汉经学诠释中,“和”与“同”在相关语境下的对举使用是值得关注的现象,也是诠释其内涵的重要途径。“和”与“同”的对举出现在西周末到春秋中晚期,通常在关于治道问题的探讨中被提出,其中含有对“和”的三个维度的解读,分别是“生”“齐”“宜”。“生”“齐”“宜”思想是儒学的重要构成,也为褒和而贬同提供了价值上的判断标准。东汉末期,郑玄注“同”为“和”,注重“和”“同”互解,使二者含义趋同于“和”之意义上的“同”,不是“和”“同”对举中的小同,而是在“生”“齐”“宜”三个维度上呈现出来的“大同”。这一点在名家和道家关于大同的解读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大同”由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互相整合而致,儒家思想是其内核,道家思想则提供了完整的逻辑理解路径。大同理想的核心观念是“天下为公”,“公”的手段和目的是“和”,和从“生”——促进社会发展、“齐”——兼顾各种人群、“宜”——各安其所、各尽其能三个维度调和社会。大同社会并非只是理想之境,其中有实践性很强的制度设计,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儒学经学大同和同

作者简介:

柯昊:柯昊,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思想史、儒学、两汉经学。

文章目录
·“和”“同”之对举
·“和”“同”之褒贬
·“和”“同”之一义
·“和”境之上的“大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