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活质量的标志。随着发达国家率先进入休闲时代,中国社会也由“生产主义范式”向“生活主义范式”的“生活型社会”转变,休闲日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休闲生活领域充斥的不健康、不科学、不文明、不道德的问题为伦理学、社会学所关注;休闲的商业化、娱乐化、消费化现象为经济学所探讨。休闲研究展现出由虚到实,由内到表的特征,并主要集中在哲学、社会学、经济学三个领域。
事实上,探讨现代以来中国的休闲实践,可以看到的理论维度有两个。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维度,另一个是西方自由主义批判与借鉴维度。无论哪个维度的休闲研究和实践开展都是围绕着“人”来进行。所以即便是劳资双方对抗与冲突尖锐的年代,马克思、恩格斯也看到了以休闲的方式来呈现的节假日的价值。工人利用节假日充电,这种充电实际上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它间接地变成劳动力的素养。因此,休闲不仅是玩,还有劳动力素养的提升。劳动力素养这种分析它往往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关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分析密切相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那里,解决人的问题,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需要“彻底变革旧的社会生产方式”“消灭旧的分工”“缩短劳动时间”,还需要“实施全面教育”。马克思主义视域的休闲分析及其学理解释均与工业化的生产有密切的关系。
工业化时代机器生产往往以一种标准化的方式呈现,它使人的身心受到巨大的损失和损害。而休闲对于个性化的追求、对身心的放松,同时又增长见识往往能弥补机械化、标准化流水线生产的缺陷。在这种情况下,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开展,马克思主义休闲理论和中国的政治实践、中国社会建设的理论结合起来以后,就和中国的制度密切关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出现的“劳动光荣论”与“过度休闲有害论”的并行,让我们看到“劳动最光荣”所具有的神圣地位既是革命理论、政权合法性的重要基石,又是恢复生产、重建国家的必然要求。“过度休闲有害论”的提出在于以享受、娱乐为核心的休闲生活会冲击高度集体化的社会大生产。它是社会生活意识形态化价值取向的体现。这种禁欲式的劳动休闲文化从自由主义层面来看,它是不能承认、尊重和满足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的,却是生产力不发达条件下集体主义的无奈选择。时隔六十多年后的今天,休闲不仅仅是紧张劳动后的休息,更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战略性支柱产业。中国在强调“劳动光荣”的同时,也在承认“休闲也光荣”“休闲创造财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休闲理论在中国的一种实践化历程。伴随民众休闲需求的不断增长,休闲的公共政治意义将更为突出。而一个多元化社会的到来,也在提醒我们在分析集体主义休闲理论的同时不要忘记了它的另外一个对话的层面,就是强调个性的张扬,自由主义的这种合理的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阐释的休闲消费文化理论进入中国,为休闲理论的个性化特征、个性化张扬找到一些学理的依据。
无论是集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休闲理论还是自由主义的休闲理论,两者在对话、交流、交锋过程中都在吸取对方的长处。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定义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同时也在某种意义上定义了生产的政治经济学功能。随着全球化浪潮中国变成全球化的一个区域,自由主义的消费社会理论以及媒介化社会的观念都对我们重新定义和认识休闲及其价值,以及由休闲产生的这种建设,进而把休闲上升到一种制度化的层面,一种大规模标准化的层面,尤其上升到教育理论的层面,尤其值得我们去思考。因为上升到教育理论层面的探讨可能更有利于服务于中国“生活型社会”的建设,更有利于当代中国休闲系列问题的解答、休闲经济的建设。事实上,无论是生产型社会还是消费型社会,人们都需要休闲,需要休闲教育弥补人的发展的缺陷与不足。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恰恰是休闲教育所应扎根的基础理论。当代休闲教育议题的解决无论从哪一层面展开,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均是人,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西方,休闲教育滥觞于古希腊,成长于欧美为核心的工业文明,成熟于信息知识经济,其发展为后发展中国家的休闲教育成长提供了发展经验。休闲是整个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全球化浪潮相对应的就是消费经济迅猛的发展,以及消费经济相对应的消费文化理念的产生和推进。因此在构建中国特色的休闲教育的课程设置,休闲教育的路径和实现方式上面要以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为借鉴。但是,鉴于中国有着悠久的休闲传统和丰富的休闲哲学理念,加之人口众多、休闲资源有限和经济水平有待发展等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休闲背景,中国不应盲目地照搬西方休闲的发展模式和休闲教育模式。中国在积极借鉴欧美经验和亚洲国家成功经验筹建相关休闲专业与学科的同时应结合中国的国情和高等教育实际。换言之,从横向维度来看,中国休闲及休闲教育模式的建构要借鉴西方自由主义休闲观念与突出社会主义经典理论的阐发,即加强西方休闲思想的中国化;从历史纵向维度来看,则是中国传统休闲思想文化与休闲教育的当代化。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定义了当代中国休闲教育的价值导向。中国国民休闲素质的提高不完全依靠公民自身慢慢认知和慢慢积累就可以形成,亦离不开国家教育部门有意识的引导。休闲教育应纳入国民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有意识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渠道功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培育和引导,乃至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开设出相应的课程,从而在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当中呈现有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休闲学,包括休闲学系这种学科的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