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先秦哲学的隐喻世界与道家之思——第三届“预流”的中国哲学研究工作坊综述

作者:
李宇 李巍
出版日期:
2021年12月
报告页数:
4页
报告大小:
1.22 MB
报告字数:
2828字
所属图书:
国学论衡(第十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依存于中国思想之中的中国哲学,在经历了五四运动时期的学科化阶段之后,一方面其研究论域逐渐明朗化,另一方面,由于深受西方思潮的冲击,其研究方式呈现出以西释中的倾向,以西方哲学思维、术语等来解释中国哲学的路径日趋盛行。然而,吾国思想长河已流淌几千年之久,发端之初,鼎盛之时,挣扎之际,不断更迭,激荡不断,又何曾是以西方哲学术语建立起来的!中国哲学研究今日之大问题,不在于频繁使用的思想资源已失去了活力,而在于缺乏适合“中国”哲学自身的语言体系。如何以哲学的标准来审视中国思想,如何以中国语言来言说中国哲学,这两个问题正是现代研究者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前者需要“走出去”,将古往今来各个地区的哲学思想尽可能地纳入自我的视野,确立能称之为“哲学”的标准;后者则需要“走回来”,以哲学的方式来探讨中国思想,充分关注中国哲学中涉及的文本是如何“言”其“所言”的,并由此来探索其言说方式及其隐含的思维方式。这种诉求,并非是为了标新立异、夺人耳目,而是切实地基于中国哲学独特的言说方式,即几乎不以抽象“概念”而更多地以经验的、具体的现实图景来作为运思基底。其中,“隐喻”就是一种典型的体现。吾辈同仁谨遵陈寅恪先生“预流”之学术精神,以激荡起思想巨大涟漪的先秦为时间限度,以拥有丰富隐喻资源的道家文本为典范,于2021年5月15~16日,由中华孔子学会、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和深圳大学国学院共同主办,在深圳发起了“第三届‘预流’的中国哲学研究工作坊”研讨会。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李宇:李宇,陕西咸阳人,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主要从事早期中国哲学研究。

李巍:李巍,甘肃兰州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思维方式、道家思想、战国名辩思潮和中国哲学方法论研究。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