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从兴起到沉寂:全面抗战前期的浙西游击战

作者:
吴敏超
出版日期:
2020年5月
报告页数:
36页
报告大小:
1.27 MB
报告字数:
26349字
所属图书:
抗战变局中的华东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紧邻上海的西南区域,便是浙江的杭嘉湖平原。1937年11月淞沪会战结束后不久,杭嘉湖平原也几乎全部沦陷。这里自唐宋以来便是经济繁盛、人文荟萃之地,是江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位于钱塘江以北以西地区,一般称为“浙西”。从行政区域言,抗战时期的浙西,主要包括杭嘉湖地区的嘉兴、嘉善、平湖、海盐、海宁、桐乡、崇德、吴兴、长兴、德清、武康、安吉、孝丰、杭县、余杭、临安、於潜、昌化、分水、新登各县,及富阳、桐庐县钱塘江以北的部分,共22县。相对于战时上海与苏南地区,人们对浙西这一区域的关注甚少。全面抗战初期,浙江的军事态势为:中日两军沿钱塘江对峙,日军占领了钱塘江以北的省会杭州以及富饶的杭嘉湖平原,浙西的西部天目山区一度被日军侵扰,但未被其占领。国民政府仍保有对钱塘江南部、东部等广大地区的统治。1938~1939年,中国军队以杭嘉湖平原西边的天目山区为根据地,以未沦陷的浙东南地区为后方,不断进攻袭扰驻守在杭嘉湖平原的日军,并试图重新恢复县乡政权。同时,杭嘉湖地区自发建立的民间抗日力量也逐步兴起。浙西游击战顺势展开。日伪军则利用军事上“扫荡”和政治上建立基层组织,应对游击战。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吴敏超:吴敏超 1979年生,浙江海宁人。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史研究室副主任。2019年中宣部“青年英才”计划入选人。主要从事近代经济史、抗日战争史、华侨华人史研究。著有《国难中的学术与政治:中国经济学界的争鸣(1932~1937)》、《当代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合著)、《新西兰华侨华人史》(合著),在《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

文章目录
·日军对浙西的占领与治理困境
·敌后游击战的悄然兴起
·游击队?游劫队?
·浙西行署:远水能否解近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