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浦东悲歌:抗战变局中的侨商黄氏家族

作者:
吴敏超
出版日期:
2020年5月
报告页数:
27页
报告大小:
1.25 MB
报告字数:
20257字
所属图书:
抗战变局中的华东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战役结束后,上海沦陷。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来不及撤离的企业,将何去何从?由印尼侨商黄氏家族创办的中国酒精厂,便是其中一家重要企业。黄氏家族被誉为爪哇糖王,拥有二战前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华人财团企业。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鼎盛时期,家族拥有十五六亿荷盾的资产,雄踞世界大富豪榜第13位。郑国钧:《黄仲涵及其家族企业的兴衰》,郑民、梁初鸣编《华侨华人史研究集》(1),海洋出版社,1989,第432页。也有研究认为,1924年公司财产为2亿荷盾,1930年代为8亿荷盾[李学民、黄昆章:《印尼华侨史(古代至1949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244页;丘守愚编著《东印度华侨经济发展史》,台北,正中书局,1947,第413页]。1930年代,黄氏家族开始投资国内,其中最浓重的一笔便是在国民政府政要朱家骅的穿针引线下,与实业部合作,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酒精厂——中国酒精厂,这也是当时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酒精厂。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酒精厂停止生产,由日方实行军管,黄氏家族的成员亦是命运多舛。相对于华侨陈嘉庚、胡文虎等人,黄氏家族第二代掌门人黄仲涵、第三代掌门人黄宗孝在国内的知名度较低,与其经济、社会地位不相匹配,其中,抗战变局与相关研究资料流散海外应是重要因素。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馆藏的“朱家骅档案”中,包含朱家骅与黄氏家族成员的大批来往信件。另外,台北“国史馆”所藏“国民政府档案”和“行政院档案”、上海市档案馆所藏相关档案,也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相关史料。以朱家骅与黄氏家族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后的交往为线索,可以探讨日本侵略给华侨巨商带来的现实挑战,分析商人在时代大变动中的选择与困境。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吴敏超:吴敏超 1979年生,浙江海宁人。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史研究室副主任。2019年中宣部“青年英才”计划入选人。主要从事近代经济史、抗日战争史、华侨华人史研究。著有《国难中的学术与政治:中国经济学界的争鸣(1932~1937)》、《当代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合著)、《新西兰华侨华人史》(合著),在《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

文章目录
·商业沉浮与滞留上海
·君子之诺:漫漫请勋路
·抗战虽胜 斯人飘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