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如何正确理解国企与民企的关系——纪念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作者:
文一
出版日期:
2019年1月
报告页数:
43页
报告大小:
报告字数:
38445字
所属图书:
政治经济学季刊(2018年第1卷第2期)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有一种把国企和民企对立起来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要发展壮大民企就必须私有化国企和彻底消灭国企,发展壮大国企就一定意味着挤出、压制和摧毁民企。这种错误观点之所以十分流行,缘于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一知半解,对西方工业化历史的忘却。事实上,欧洲任何一个成功工业化的国家都有国企(以前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而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之所以取得压倒所有盲目一边倒“私有化”的中低等收入国家的经济成就,恰好是由于在所有发展中国家(包括拉美、东欧国家和俄罗斯)里,只有中国才在实践中相对正确地处理好了困扰经济学家多年的国企和民企的关系问题,因此只有在中国才能看到国企和民企之间相对合理的分工、布局及其相得益彰的产业互补关系。相比之下,无论是那些无力动用国家力量和国有企业去大力扶持和培育民企并为民企提供急需公共产品的国家(比如朝鲜、委内瑞拉、古巴),还是那些盲目崇拜市场力量而放弃国企并几乎私有化一切领域国企的国家(比如东欧国家、俄罗斯、拉美国家和很多非洲国家),纵然有更加丰富的自然资源、更加彻底的私有化、更加自由的金融体制和更加无监管的市场经济,都没有能够像中国那样引爆一场属于自己的工业革命,用等价交换、公平贸易、和平文明的方式成功复制了欧、美、日当年通过殖民掠夺、奴役制度和帝国主义战争才创造的工业化奇迹。

关键词:

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政府效率私有化高储蓄现象

作者简介:

文一:文一,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圣路易斯分行,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访问教授。

文章目录
·中国目前是“国进民退”吗?
·欧、美、日工业化的历史经验证明了国企的重要性
·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并不能证明国企效率低于私企
·工业经济无处不在的公共品需求决定了国企的重要性
·中国财政税收和公共产品提供能力:跨国比较
·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是造成国内学术界对国企负面看法的原因
·中国的高储蓄现象和欧洲的原始积累之比较
·市场化不等于私有化:中印发展比较
·4万亿元刺激方案的经济学评估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