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存在论认知的核心概念分析

作者:
出版日期:
2023年12月
报告页数:
41页
报告大小:
1.02 MB
报告字数:
38089字
所属图书:
认知的存在论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在上一章,笔者较为细致地分析了当前认知科学领域中主要的研究纲领和进路,发现对传统的认知主义和联结主义范式的批判都呈现出一种哲学基底转换的可能趋势,也就是从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哲学转换为现象学、维特根斯坦日常语言哲学以及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的共同混合体,而其中数现象学的作用最为人们所重视。在前文中,我们简要论述了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与自然化现象学,发现两者在对待自然主义的态度上有着相互矛盾的方面。现象学的基本主张之一是批判主客二分的自然主义认识论及其相应的客观主义倾向,在此基础上将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依存的意向性关系确认为首要的、非二分的基础关系。孟伟:《身体、情境与认知——涉身认知及其哲学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第68页。在我们看来,胡塞尔向先验唯心主义的进一步转变使得他的现象学失去了作为实证性的认知科学的哲学基础之可能性,他将一切意义的源泉都置于先验主体性之内,这种主体性可以看作笛卡尔之“我思”的超越版本,世界的全部都见之于主体性本身的创造,都是主体性的成就,是先验自我的成就。先验自我是一个世界可能性的必要条件,是理解世界可能性的条件,因而在胡塞尔那里,一切绝对独立于心智的事物之实存属性都被舍弃和剥离了。胡塞尔认为,笛卡尔的“自我—我思—我思对象”结构的错误之处在于将自我视为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一种“我思物”(res cogitans),一种思维实体,我不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也不是我的一部分。〔爱〕德尔默·莫兰:《现象学:一部历史的和批评的导论》,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第193页。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第一节 “此在”:身体、实践与情境的三维一体
  • “此在”的“身体”维度
  • “此在”的“实践”维度
  • “此在”的“情境”维度
第二节 世界:认知的因缘与背景
  • 世界与背景
  • “世界”与认知视域下的环境
第三节 在世存在:使认知得以可能
  • “在世存在”与“身体朝向世界存在”
  • “此在”的“在世存在”是否消解了表征
  • “此在”的“在世存在”是否反表征
  • “在世存在”与身体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