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存在论现象学研究人类认知是回答以什么样的方法、形式或核心去解决关于认知的哲学问题。借鉴和利用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对认知的相关要素进行说明和解释,可能是研究认知问题的一条新的途径,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认知科学与欧陆哲学相结合,以一种新的态势区别于认知哲学中传统的研究范式。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与认知科学的结合是否具有其合理性与有效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存在论认知能否成为认知科学中一条新的研究进路,这是亟须论证的问题。对已有认知科学研究纲领及其哲学基础的梳理和分析表明,诸多认知研究路径都有其缺陷:经典的认知主义和联结主义模型受困于“计算至上”的形而上学迷梦,遵循心物与心身二分原则造成了认知与世界、身体的割裂,因而难以理解人的情感、意志活动,且不能正确说明人类认知的形成与演化,而且计算主义对于描述人的情感体验、意志冲动以及审美活动而言并不充分;以“4E+S”为核心的第二代认知科学研究纲领虽在批判笛卡尔主义的哲学基础方面颇有进展,但自身却面临着难以融合为一的困境,认知活动的脑外要素之因果性与构成性的分歧仍未弥合;胡塞尔现象学因其先验唯心主义和反自然主义立场而与认知科学的实证原则相悖,它将全部意义都植根于先验的主体性之中,而这一先验主体性缺少经验世界的支撑。理论建构的基石是概念。本书讨论了存在论认知的三个核心概念——“此在”、世界和在世存在,分析了“此在”具有的身体、实践以及情境三种维度,澄清了世界与背景,以及认知视域中的环境概念的差别,将在世存在看作人类认知得以可能的条件。海德格尔力图把人的存在设想为在世界中存在,却缺失了对身体要素的讨论,需要对之作出修正。在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相结合的方面,存在论认知具有三个主要命题:(1)以动态的原初上手活动取代静态的静观认知;(2)以具身的情境性认知取代无身的离身性认知;(3)由表征性认知拓展为行动导向性认知,人类认知是表征和行动的叠加耦合。海德格尔将理论性的认知看作对上手操劳的一种修正,操用器具的上手活动是通达事物本身的正确方式,但这一直接的上手活动也遭遇了自动化、智能化的延展实践形式的挑战。任何单一的上手状态都是在情境中与人们照面,身体性的“在世界中存在”才真正符合人类真实的生存境况。同时,上手活动并不必然地排斥表征,认知是行动导向的,这是对既有的表征性认知的拓展而非替代。将存在论哲学引入认知研究也面临着理论困境与质疑。一方面,“此在”作为存在论概念与事实层面的自然化描述并不相容,自然化“此在”并没有现实层面的可能性,它是思辨式的、现象学的先验解释和先验分析的产物,不适于形式化、模型化的科学解释。另一方面,“海德格尔式人工智能”尝试以“被抛”的机制化回答“框架问题”,面临着非因果的现象学解释与因果的自然主义解释之间不相容的矛盾,按照“被抛”设计的人工智能也未能完整地呈现人类智能的整体结构。存在论认知的理论困境以及存在论现象学与诠释学之间在理论上的连续性表明,单纯依靠存在论哲学不足以支撑整个存在论认知,有必要将诠释学纳入存在论认知的框架中,以丰富其内涵。首先,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现象学就是一种诠释学;其次,人类认知也是一种诠释,认知依赖于诠释,渗透着诠释,诠释与认知具有结构上的“家族相似”;最后,诠释学能够对认知科学产生助益。同时,诠释学也揭示了人类认知本身的复杂之维,凸显了认知的动态性与自我超越性的特征。存在论与诠释学可以共同构成推动认知研究的新助力。
伽达默尔精神科学思想研究
地学、哲学与社会:走向思辨的地学之旅
湖北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19)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年度报告(2018)
王敬 男,山西离石人,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认知哲学。参与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研究,发表论文《论情境认知的本质特征》《人工智能具有理解力吗?——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看》《海德格尔的“在世存在”取消表征了吗?》,合译《热思维:情感认知的机制与应用》(科学出版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