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可超越的,一方面,资产阶级在现实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的不可超越同时取决于它对物质制约的客观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活动,在生产关系中的不同地位把现实的人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阶级。在萨特看来,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环境还没有产生。马克思主义把经济属性看作理解历史主体的重要维度。但是,在发达工业社会中,“资产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已经不再采取原来的以剥削绝对剩余价值为主的方式;在实践上表现为,现代社会的阶级基础发生了变化,人类解放的任务不能再由处于赤贫地位的阶层单独承担”陈学明、马拥军:《走近马克思——苏东剧变后西方四大思想家的思想轨迹》,东方出版社,2002,第561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社会生活分割为经济、政治、审美、知识等不同的生活场域,阶级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可以说,传统工人阶级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工业革命导致了马克思主义雇佣劳动意义上的劳动的消亡和无产阶级的消亡”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第64页。。西方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提出了各种划分阶级的新标准,经济因素对主体差异的影响越来越小。同时,随着阶级斗争式微、文化工业蓬勃发展,阿佩尔、巴赫金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以对话伦理重塑交往关系与普遍认识。在此过程中,他们不再关注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无产阶级,转而关注以原子化、个体化方式存在的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