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研究数据库
首页
学科子库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党史党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新时代文化建设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专题研究
人物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研究
文化理论研究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
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研究
苏联东欧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研究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
人的现代化研究
中国道路研究
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
高质量发展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研究
党史重要事件
党识参考
学术出版
出版动态
阅读精粹
会议资讯
学术共同体
研创人员
研究机构
登录
注册
登录
|
注册
首页
>
篇章详情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国际分工体系和中国技术进步
作者:
赵君夫
出版日期:
2024年5月
报告页数:
13页
报告大小:
1.24 MB
报告字数:
15192字
所属图书:
复旦马克思主义评论 2024年第1辑 总第1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收藏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05.185-197
李冉
摘要: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市场经济促进社会生产力进步的主要机制,该规律在国际层面的展开则维持高度不平等的国际分工体系和劳动时间的国际不平等交换。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中国在不平等交换中始终处于劳动时间的净流出状态,但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相对位置一直在改善,反映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进步。美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相对位置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跌落,构成了美国发动贸易战、遏制中国技术进步的主要背景。近10年来中国经济的利润率出现了下降趋势,导致投资增速和劳动生产率增速减缓。国家通过动员和组织创新力量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推动产业升级是根本出路。
关键词:
技术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国际分工体系
利润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作者简介:
赵君夫:
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
相关报告
技术变革和利润率下降:基于资本积累基本矛盾的分析
马克思宏观经济模型的中国数据
利润率能作为国有企业效率的“充分信息指标”吗?
利润率下降规律研究述评——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论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
过度竞争是利润率长期下降的根源吗?——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的检视
置盐定理:理论回顾、总结与回应
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Ⅱ:技术进步、复杂劳动还原与经济增长的潮涌
马克思经济增长-波动(危机)模型:技术创新、劳资关系类型与经济(波动)危机
马克思宏观经济模型命题汇总
文章目录
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进步的政治经济学
(一)技术进步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国际分工体系
·
全球化时期中国和美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相对位置的演进
·
中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要性
·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