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国际分工体系和中国技术进步

作者:
赵君夫
出版日期:
2024年5月
报告页数:
13页
报告大小:
1.24 MB
报告字数:
15192字
所属图书:
复旦马克思主义评论 2024年第1辑 总第1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市场经济促进社会生产力进步的主要机制,该规律在国际层面的展开则维持高度不平等的国际分工体系和劳动时间的国际不平等交换。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中国在不平等交换中始终处于劳动时间的净流出状态,但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相对位置一直在改善,反映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进步。美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相对位置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跌落,构成了美国发动贸易战、遏制中国技术进步的主要背景。近10年来中国经济的利润率出现了下降趋势,导致投资增速和劳动生产率增速减缓。国家通过动员和组织创新力量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推动产业升级是根本出路。
关键词:

技术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分工体系利润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作者简介:

赵君夫: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

文章目录
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进步的政治经济学
  • (一)技术进步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国际分工体系
·全球化时期中国和美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相对位置的演进
·中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要性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