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研究

作者:
叶堂林 王雪莹
出版日期:
2025年6月
报告页数:
28页
报告大小:
1.62 MB
报告字数:
25729字
所属图书:
京津冀发展报告(2025)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战略支点。本报告在明确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内涵、新要求及重要着力点的基础上,从“约束—目标—动力—保障—路径”的系统集成视角,构建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分析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的进展与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发现,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助力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加快推进;协同创新格局不断深化,区域创新实力持续增强;产业协作不断走深走实,“链群”建设助力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交通一体化持续拓展;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持续推进,驱动京津冀民生服务均等化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深化。与此同时,当前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还存在以下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为突出,资源配置不均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区域一体化机制尚未形成,市场化运营机制需加快建设;区域发展关键领域协同关联度有待提升,北京辐射带动作用亟须强化;非首都功能疏解压力尚大,基础设施支持作用仍需提升。基于此,本报告提出以下对策建议:持续深化制度型开放协同,提升区域规则、政策、标准等“软联通”水平;以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加快关键资源开放共享;加强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共同体建设,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推进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及生态高质量一体化,筑牢区域高质量发展基底支撑;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石家庄都市圈为支撑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夯实高质量一体化空间载体。

关键词:

京津冀利益共同体高质量一体化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作者简介:

叶堂林:经济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首都高端智库)执行院长(正处级)、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研究平台)执行副主任,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长城学者”特聘教授,京津冀蓝皮书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首都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都市圈治理。连续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主持委办局委托及横向课题3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120余篇,获“优秀皮书奖”一等奖9次、二等奖2次。28项研究成果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22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4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采纳。先后获得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优秀教师、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北京高校党校优秀党课教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领雁讲席教授等荣誉。主要社会兼职包括中国区域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国家级新区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京津冀协同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市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河北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保定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委入库专家等。

王雪莹:经济学博士,山东科技大学财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

文章目录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综观国际——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 (二)审视国内——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对全国高质量发展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 (三)聚焦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对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思路与研究框架
  • (一)总体思路
  • (二)研究框架
理论分析
  • (一)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的内涵与新要求
  • (二)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的理论分析框架
进展分析与问题探讨
  • (一)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的进展与成效
  • (二)当前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 (一)疏通“制度经络”:持续深化制度型开放协同,提升区域规则、政策、标准等“软联通”水平
  • (二)激活“市场穴位”:以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加快关键资源开放共享
  • (三)提升“产创韧性”:加强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共同体建设,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 (四)培育“机体气血”:推进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及生态高质量一体化,筑牢区域高质量发展基底支撑
  • (五)重构“空间骨架”: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石家庄都市圈为支撑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夯实高质量一体化空间载体